小青龍湯《名方配伍分析與應用》

小青龍湯《名方配伍分析與應用》

【方源】《傷寒論》

【處方】麻黃 (去節) 芍藥各9g 細辛 乾薑 甘草(炙)各6g 桂枝(去皮)9g 五味子6g 半夏9g(洗)

【用法】水煎服。

【功能】解表散寒,溫肺化飲。

【主治】外感風寒,內停水飲。惡寒發熱,無汗,咳嗽喘促,痰多而稀,或痰飲咳喘,不得平臥,或身體疼重,肢面浮腫,舌苔白,脈浮或浮滑。

【配伍分析】

1.《傷寒明理論》麻黃味甘辛溫,為發散之主,表不解,應發散之,則以麻黃為君;桂枝辛熱,甘草味甘平,甘辛為陽,佐麻黃表散之,用二者所以為臣;芍藥味酸微寒,五味子味酸溫,二者所以為佐者,寒飲傷肺,咳逆而喘,則肺氣逆。《內經》曰: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故用勺藥、五味子為佐,以收逆氣;乾薑味辛熱,細辛味辛熱,半夏味辛微溫,三者所以為使者,心下有水,津液不行,則腎氣燥。《內經》曰: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是以乾薑、細辛、半夏為使,以散寒水。

2.《金鏡內台方議》傷寒表不解,則發熱,心下有水氣,則乾嘔而咳,此乃水氣與溫邪相搏而成此症也。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小腹滿,或喘者,皆有水氣內攻也,故此方主之。以麻黃為君,桂枝為臣,芍藥行榮,而散表邪。以乾薑、細辛、半夏之辛為使,而行水氣止嘔咳。以五味子之酸而斂肺之逆氣,以甘草之甘而和諸藥為佐。經曰:以辛散之,以甘緩之,以酸收之者,此也。謂之曰小青龍者,以其能發散風寒,分利水氣,越超乎天地之間也。

3.《研經言》古經方必有主藥,無之者小青龍是也。何以言之?方中麻、藥、薑、辛、桂、甘各三兩,味、夏各半升。考古半升,約古分亦三兩。仲景每以半夏半斤配生薑三兩,五味半升配生薑三兩。此方正其例也。八味輕重同則不相統,故曰無主藥。或謂麻黃先煎即是主藥。豈知麻黃以有沫當去,不得不先煎,與先煎澤漆、先煎大黃有別。特以肺為水源,以此疏其壅塞耳!且本方加減法雲去麻黃者四,麻黃在可去之例,豈主藥乎?匪特麻黃非主藥也,即桂枝亦不過因表不解發熱而用之,其與芍藥、甘草同用,全乎桂枝湯矣。桂枝即非主藥,芍藥、甘草更可知已,又何論半夏乎?此方本從桂枝湯來,而其義則在乾薑、五味、細辛三味。本論於柴胡湯、四逆散方下云:咳者,加乾薑、五味子、細辛,即此方主治之義。柴胡湯方下又云:咳者去人參、生薑、大棗,加五味子、乾薑,即此方用桂枝湯,所以必去棗、薑之義。然則小青龍為治飲家咳之方,故凡用乾薑、五味子,而與若桂、若麻並施者,接自此出。如《金匱要略》後朴麻黃湯、射干麻黃湯、苓桂五味甘草薑辛湯、苓桂五味甘草薑辛半夏湯、苓桂五味甘草薑辛半夏杏仁湯、苓桂五味甘草薑辛半夏杏仁大黃湯六方是也。

4.《傷寒附議》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者,用此發汗利水。服陽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水氣人心則為汗,一汗而外邪頓解矣。此因心氣不足,汗出不徹,故寒熱不解而心下有水氣。其咳是水氣射肺之徵。乾嘔,知水氣未人於胃也。 心下乃胞絡相火所居之地,水火相射,其病不可擬摹,如水氣下而不聲,則或渴、或利;上而不下,則或噎或喘;留於腸胃,則小便不利而少腹滿耳。惟發熱乾嘔而渴,是本方之當證。此於桂枝湯去大棗之泥,加麻黃以開玄府,細辛逐水氣,半夏除嘔,五味、乾薑以除咳也。以乾薑易生薑者,生薑之味氣不如乾薑之猛烈,其大溫足以逐心下之水,苦辛可以解五味之酸。且發表既有麻黃、細辛這直銳,更不藉生薑之橫散矣。兩青龍俱兩解表里法,大青龍治裡熱,小青龍治裡寒,故發表之藥同,而治里之藥殊也。此與五苓,同為治表不解,而心下有水氣,在五苓治水蓄而不行,故大利其水而微發其汗,是為水鬱折之也。本方治水之動而不居,故備舉辛溫以散水,並用酸苦以安肺,培其化源也,兼治膚脹最捷。

5.《醫方集解》此足太陽藥也。表不解,故以麻黃發汗為君,桂枝、甘草佐之解表,為佐,咳喘,肺氣逆也。故用芍藥酸寒,五味酸溫以收之,經曰: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發汗以散邪水,收斂以固真水;水停心下則腎燥,細辛、乾薑辛溫能潤腎而行水,經曰: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細辛又為少陰腎經表藥;半夏辛溫,能收逆氣,散水飲,為使也。外發汗,內行水,則表裡之邪散矣。此證為水寒相搏而傷肺,若寒外出而水不內消,必貽異日之患。《金匱要略》曰:病溢飲者,當發其汗,大小青龍湯主之。

6.《重訂通俗傷寒論》何秀山按:風寒外搏,痰飲內伏,發為痰嗽氣喘者,必須以小青龍加減施治。蓋君以麻、桂辛溫洩衛,即佐以芍、草酸甘護營;妙在乾薑與五味拌搗為臣,一溫肺陽而化飲,一收肺氣以定喘;又以半夏之辛滑降痰,細辛之辛潤行水,則痰飲悉化為水氣,自然津津汗出而解。若不開表,而徒行水,何以解風寒之搏束。若一味開表,而不用水氣,又何以去其水氣?此方開中有合,升中有降,真如神龍之變化不測。

7.《金匱要略心典》水氣流行歸於四肢,當汗出而不汗出,身體重痛為之溢飲。夫四肢者陽也.水在陰者宜利.在陽者宜汗,故以大青龍發汗去水,小青龍則兼內飲而治之者耳。麻黃、桂枝散內入之寒,半夏消內積之飲,細辛、乾薑治其咳滿,芍藥、五味監麻桂枝性,使入飲去邪也。

8.《醫宗金鑑》太陽停飲有二,一中風有汗為表症,五苓散證也;一傷寒無汗為表實,小青龍湯證也。表實無汗,故合麻桂二方以解外。去大棗者,以其性滯也;去杏仁者,以其無喘也,有喘者仍加之。去生薑者,以有乾薑也,若嘔者,仍用之。佐乾薑、細辛,極溫極散,使寒與水俱得從汗而解;佐半夏逐痰飲,以清不盡之飲;佐五味以收肺氣,以斂耗傷之氣。若渴者,去半夏加花粉,避燥以生津也。若微利與噎,小便不利,少腹滿,俱去麻黃,遠表而就裡也。加附子以散寒,則噎可止。加茯苓以利水,則微利止,少腹滿可除矣。此方與越婢湯同治水飲溢於表而為腹脹水腫,宜發汗外解者,無不隨手而消。越婢治有熱者,故方中君以石膏以散陽氣也;小青龍治有寒者,故方中佐以薑、桂以散陰水也。

9.《傷寒論本旨》腎為寒水之臟,而抗陽實根於中。是故陽旺則水虧,陽虛則水盛,而水邪之本在腎也,其標又在脾肺二臟,何也?經言: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津四布,五經並行。是腎中水液由少陽相火蒸騰而遊溢,上輸於脾,如脾弱不能輸布,則蓄於中而為脹滿。若脾輸歸肺,而肺不能通調下輸,則壅於三焦而小便不利,則為身腫矣。若其水邪始發,脾肺氣窒,必有或喘或嘔或咳等證。加外感風寒,則有發熱、惡寒、頭痛等證。故仲景主治之法,以乾薑、甘草、半夏溫通脾胃之陽,以行水化氣;麻、桂、細辛通太陽、少陰之陽,以解風寒;風寒夾水​​,陰邪甚勝,故須重用辛溫陽藥,然陰無陽不生,陽無陰不化,故佐芍藥和陰,使表裡之氣輸化;更加五味收肅肺氣,俾得通調水道,則表裡之邪皆去矣。

10.《成方便讀》前方(指大青龍湯)因內有鬱熱而表不解,此方因內有水氣而表不解。然水氣不除,肺氣壅遏,營衛不通,雖發表何由得汗?故用麻黃、桂枝解其表,必以細辛、乾薑、半夏等辛燥之品,散其胸中之水,使之隨寒而出。 《金匱要略》所謂腰以上者,當發汗,即《內經》之鬼開門也。水飲內蓄,肺必逆而上行,而見喘促上氣等證。肺苦氣上逆,急食酸以收之,以甘緩之,故以白芍、五味子、甘草三味,一以防肺氣之耗散,一以緩麻、桂、薑、辛之剛猛也。名小青龍者,以龍為水族,大則可以興雲致雨,飛騰於宇宙之間;小則亦能治水驅邪,潛隱於波濤之內耳。

11.《醫學衷中參西錄》仲景之方,用五味即用乾薑,以外感之證皆忌五味,而兼痰嗽者尤忌之,以其酸斂之力甚大,能將外感之邪錮閉肺中永成勞嗽,惟濟之以乾薑至辛之味,則無礙。而愚近時臨證品驗,則另有心得,五味之皮雖酸,其仁則含有辛味,以仁之辛下濟皮之酸,自不至過酸生弊。

12.《金匱要略方議》本方所治之證,系素有內飲,復感風寒之外寒內飲證。常見惡寒發熱,頭痛無汗,顏面浮腫,身體疼痛,咳嗽喘息,痰多清稀,脈浮弦或浮滑等。外寒非汗不解,內飲非溫不化,故治宜解表散熱,溫化痰飲。方中麻黃發汗解表,宣肺平喘,配桂枝可增強解表散寒之功。但飲為陰邪,易傷陽氣,《難經‧四十九難》曰:形寒飲冷則傷肺,素有痰飲患者,正氣以傷,難於勝任麻、桂枝峻劑,故伍以芍藥之酸收,斂陰和營,使麻、桂辛散解表而不傷正。乾薑善能溫中散寒,溫肺化飲,伍以細辛之辛散,半夏之溫燥,澤溫化寒飲之效更為顯著。然又慮其過於溫散,耗氣傷陰,因此又配以五味子斂肺,止咳平喘。一散一收,使寒祛飲化,肺氣安和。使以甘草,調諸藥而和表裡,緩藥性而扶正氣。綜合全方,有散有收,有宣有降,表裡同治,內外分消,用藥精專,配伍嚴謹,實為解表化飲之良劑。

13.《歷代名醫良方註釋》冉雪峰 查本方與上大青龍湯,蟬聯對拳。大青龍乃治太陽從標氣,鬱而化熱。本方是從太陽本氣,鬱而化水。仲景條文,水氣二字須眷眼。蓋氣鬱化水,而尤未甚,故曰水氣。 上方證治,乃化熱之漸。本方證治,乃化水之漸。上方大青龍,雲騰致雨,飛凌霄漢。本方小青龍,翻波逐浪,以為大壑。兩兩比擬,意義甚顯。兩方表證未罷,故均從麻黃湯脫化而出。觀本方乾薑、細辛以宣之,五味子以斂之,芍藥、半夏以和之。一收一縱,一闔一辟,俾無形之表邪,從肌表出,有形之里邪,從水道出,邪氣水氣,一併廓清。無事加重麻黃,而表裡霍然。麻桂薑辛併用,溫氣較濃。蓋亦諸有水氣者,當以溫藥化之之義。方注微利去麻黃,噎者去麻黃,小便不利少腹滿去麻黃。蓋表未罷,固當願表,而裡已急,又當救裡。仲景治病,隨其機而為於至當。要之本方通裡氣以和表氣,和表氣以通裡氣。借用處甚多,故有加減各法。學者當潛心體認,而求其所以然之故也。

【臨床應用】

  1.咳嗽《經方實驗錄》:薑佐景治張某,暑天多水浴,因而致咳,諸藥乏效,遇寒則增劇,此為心下有水氣,與小青龍湯,淨麻黃4.5g、川桂枝4.5g,大白芍6g、生甘草3g、北細辛4.5g、五味子4.5g、乾薑4.5g、薑半夏9g。2日後,咳已全癒,但覺微喘耳,此為餘邪,宜三拗湯輕劑。

  2.溢飲《南雅堂醫案》:水飲流行,歸於四肢,當汗不汗,身體疼重,即經所謂溢飲也,此症以得汗為出路,然飲既流溢,亦隨人之臟氣寒熱而化,今飲從寒化,忌用辛涼發汗之劑,宜以辛溫發汗利水方合,治法擬用小青龍主之,麻黃(去根節,先煎去沫)、白芍藥、乾薑、炙甘草、桂枝各9g、五味子4.5g、法半夏各4.5g、細辛9g同煎服。

  3.肺脹《南雅堂醫案》:診得脈浮大,目如脫,氣急而喘,是肺脹之實症,幸下元未虛,可施以發散,擬用小青龍湯主之,麻黃(去根節,先煎,去沫)、白芍藥、炙桂枝,乾薑各6g、法半夏9g、五味子3g、細辛2.4g,水同煎。

  4.小兒肺炎《中西醫結合雜志》(1985,5:276):用小青龍湯(麻黃、桂枝、芍藥各6g,五味子、細辛各2g,乾薑、半夏、甘草各3g)方中麻黃、桂枝、乾薑、五味子快火急煎;細辛後下。煩重者重用五味子,痰稠者加竹瀝,苔黃者加黃芩。治療小兒喘息型肺炎11例。結果:全部治癒。症狀消失時間,其中最短2天,最長12天,平均3.8天。

  5.常年變應性鼻炎《新藥臨床》(1994,4:84):以本方治療變應性鼻炎患者17例。結果:總體改善率為64.7%,發作性噴嚏、鼻涕、鼻塞的改善率為68.8%,日常生活障礙改善者未過半數。鼻鏡檢查的結果,鼻黏膜腫脹、水性分泌量顯著改善,改善率為68.8%,但鼻黏膜色澤和鼻涕性狀率低。患病程度:重度病例中度以上改善者占63.6%;中度病例中度以上改善者占66.7%,總體有效率為64.7%,僅1例出現輕度胃痛(未處理可續服)。患者對小青龍湯評價良好者占66.7%。

  6.支氣管哮喘《天津中醫》(1995,4:15):用本方結合支氣管擴張劑等西藥治療支氣管哮喘中度發作30例,並與單純用西藥的30例進行對照,兩組均治療4周後停藥。結果:治療組顯效23例,有效5例;對照組顯效0例,有效8例,無效12例,惡化10例。

  7.病竇綜合徵《山東中醫雜志》(1995,5:21):用本方加人蔘、丹蔘,治療病竇綜合徵34例。對照組30例,藥用山莨菪鹼、東莨菪鹼。結果:治療組實性心動過緩顯效(心率安靜狀態下>50/分鐘,或比治療前提高10次/分鐘以上)20例,竇房阻滯顯效9例,交界心率顯效1例,慢-快綜合徵顯效1例,總有效率91.1%;對照組分別為14例、3例、2例、0例,總顯效率53.3%。治療組近期與遠期療效均明顯優於對照組。

  8.肺炎《河北中醫》(1998,2:114):用本方加減:原方加魚腥草、黃芩、杏仁,寒痰黏稠者加白芥子、紫蘇子等,去黃芩、白芍、痰熱鬱肺加石膏、川貝母,去乾薑、桂枝、細辛;體虛加人蔘、白术、當歸、熟地黃,去黃芩、麻黃;治療肺炎79例。結果:治癒72例,療程平均14天;另17例配合西藥治療後臨床治癒,平均療程13天。

  9.肺心病急性發作《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1998,6:52):用本方加味:炙麻黃、升石膏、清半夏、細辛、赤白芍、五味子、瓜萎、炙枇杷葉、竹茹、杏仁、魚腥草、連翹、甘草為基本方,合併肺性腦病而見神智障礙者加石菖蒲、鬱金;合併心衰,水腫較明顯者,加葶藶子、大腹皮、雲苓、澤瀉等;治療肺心病急性發作期40例,並與40例用抗生素等西藥治療者對照。結果:治療組顯效25例,好轉11例,無效2例,死亡2例,總有效率為90.0%;對照組顯效17例,好轉12例,無效3例,死亡8例,總有效率為72.5%。

【按語】 本方名“小青龍”,其含義必然與大青龍湯有本質上的類似。愚以為:“水氣”二字實為二方關鍵。所謂“水氣”者,乃體氣鬱閉,水不宣化,病初起而不甚,故稱水氣。明此病機,其方義即可迎刃而解,歷代所謂“痰飲”、“表邪”、“肺逆”等等病機皆可含蓋於中矣。因為水氣初起,必然在表,宣肅不行,病位在肺,唯有挾寒挾熱之異故大青龍用石膏,治癒而化熱之太陽標氣;小青龍麻桂並用,治水鬱初起之太陽本氣。無論熱化、寒化,均為水病之漸,故有表證之說。兩方對比,其意自明。本方用乾薑、細辛之宣,五味子之斂,芍藥、半夏之和,俾無形之表邪,從肌表出;有形之裡邪,從水道出。總之,全方用藥均體現了“諸有水氣者,當以溫藥化之”之義。

此外,小青龍湯為治咳喘之千古名方,無論有無表證,凡屬含飲寒痰者,皆有殊效。其中配伍之靈魂,當屬乾薑、五味子配之以麻黃、桂枝。比照《金匱》治咳喘之厚朴麻黃湯、射干麻黃湯、苓桂五味甘草薑辛湯、苓桂五味甘草薑辛半夏湯、苓桂五味甘草薑辛半夏杏仁湯、苓桂五味甘草薑辛半夏杏仁大黃湯等,可證。

腹中硬痛–屬於脹氣在大小腸的類型

以下寫一篇文章吧~ 前一陣子遇到一個腹中硬痛的,這是屬於脹氣在大小腸的類型,如果把它辯證錯誤,辯成了腹中急痛,(因為痛起來也是很急),但病人肚子是硬的,是脹起來的,且站不直,當然要排除盲腸炎,沒有反彈痛,但是騎車遇到窟窿會痛,為什麼? 就是因為脹氣,腹中筋膜整個變硬,輕輕一震動就會痛。病人病史,痛的前十個小時,腹瀉水瀉3-4次,當時腹不痛,是到了下午才開始慢慢痛起來,然後就急痛硬痛,這樣的情況可以用 1. 小建中湯 2. 芍藥甘草湯 3. 大黃牡丹皮湯 。正解是大黃牡丹皮湯。因為是硬痛一定要用瀉法,你用了小建中湯補脾胃或是用了芍藥甘草湯柔肝都不對,一定要用瀉法。腹中硬痛傷寒論是用大陷胸湯,說真的,要有這個方,真的要趕快用,沒有的話,大黃牡丹皮湯應該是很接近了。我們不去管它為什麼水瀉,至少他現在是脹的就要趕快瀉,水瀉不痛只是比較麻煩,依症狀辯證應該是肝氣過度亢進才會水瀉用噴的,可能時情緒壓力大造成的腸躁症,但這時候用了柔肝法,肚子一定會脹到不行,一定要通因通用,趕快瀉,瀉完了就舒服了,要記得找一個舒適的可以洗屁屁的廁所,要找一個沒人聞的廁所,盡情揮灑你的水瀉。

~~@@ 中藥治療失眠的原理 @@~~

~~@@ 中藥治療失眠的原理 @@~~

睡眠不好的原因有部份是心理因素造成的,光靠吃安眠藥只能治標,要找出哪些原因造成思慮過度而影響睡眠,進而去解決這些事情。

身體累了,到了一定的時間就會睡著,這是正常的現象。就像火煮開水,煮到後來水就一定會沸騰一樣。但有時候想太多,就不容易入睡了,思慮太多就像風一直吹,要沸騰又不沸騰。思慮也可能是自己造成的,不一定是外在的事物造成的,如果可以了解有些事必然會發生,和自己沒有什麼絕對的關係;想太多就僅止於想法,和實際會發生的結果沒有關係。

思慮也可能來自於對某件事放不下,如上一段所述,想太多也不會影響事情的發展。但有時候思慮是來自於曾經發生過的事,例如:自己被親人忽視,可能是自己的父母,可能是自己的子女,可能是自己的另一半。我們理性上沒有必要幫他們說話,但我們可以選擇放下,選擇放下或許太消極,至少我們可以選擇自己不要忽視自己,在自己的小小心靈給自己抱一下,給自己拍拍,給自己一點關心。睡飽了,明天才有力氣。

中醫認為身心合一,雖然是思慮過度,但若身體健康,則不容易發生思慮過度的情形。當身體氣血虛弱,陰陽失調,就容易受到外在的因素干擾,對自己也較沒有自信,容易出現負面的情緒,甚至有些思緒是自己想太多想出來的。因此藉由中藥調理身體,可以增加對抗負面情緒的能力,但又沒有安眠藥與抗憂鬱藥物的副作用與依賴性。這部份可以由服藥方法來說明,中藥是三餐服用,並不是睡前服用,因此絕對不同於西藥安眠藥的作用機制,吃了也不會影響白天的日常活動,到了晚上,自然就會好睡。

除此之外,飲食上也要注意,烤、炸、辣的食物,以及冰品都要少吃,咖啡、茶也要少喝,油膩的食物、辣椒、蔥、蒜也要少吃;可以多吃蘋果、葡萄、胚芽米、桑椹、黑木耳、地瓜葉、秋葵、苦瓜、蓮子、百合等,都可以幫助睡眠。作息要規律,過勞與過度安逸都不好,情緒要穩定,不要起伏太大,大而化之沒有什麼不好。身體健康有助於一夜好眠,氣血充盈,陰陽調和,自然就容易入睡。

臨床對不寐症的辨證宜遵循三個要點。

「一是辨輕重」 不寐的病證輕重,與其病因、病程長短有關,要通過不同的臨床表現加以辨別。有不易入睡,有多夢,常做惡夢,半夜易醒,醒來可馬上入睡或不易再入睡,也有不論多晚睡但清晨即醒,也有不論多累但仍不易入睡,輕證為少眠或不眠,重者徹夜不眠;輕者數日即安,重者成年累月不解。

「二是辨虛實」 不寐的病性有虛實之分。虛證屬陰血不足、心腦失其所養,表現為體質瘦弱、面色無華、神疲懶言、心悸健忘,多因脾失化源、肝失藏血、腎失藏精、腦海空虛所致。實證為火盛擾心、或瘀血阻滯,表現為心煩易怒、口苦咽乾、便秘溲赤、胸悶且痛,多由心火亢盛、肝鬱化火、痰火鬱滯、氣血阻滯所致。

「三是辨受病臟腑」 不寐的主要病位在心腦。由於心神被擾或心神失養、神不守舍而致不寐。亦因腎精虧虛、腦海失滋、神不守持而致失眠。同時,其他臟腑如肝、膽、脾、胃、腎的陰陽氣血失調,也可擾動心腦之神而致不寐。如急躁易怒而不寐者,多為肝火內擾;入睡後易驚醒者,多為心膽虛怯;面色少華,肢倦神疲而不寐者,多為脾虛不運,心神失養。

治療三要點

「一是注重調整臟腑陰陽氣血」 由於不寐主要因臟腑陰陽失調、氣血失和,以致心神不寧而不寐。因而首先應從本而治,著重調治所病臟腑及其氣血陰陽,以“補其不足、瀉其有餘、調其虛實”為總則,應用補益心脾、滋陰降火、交通心腎、疏肝養血、益氣鎮驚、化痰清熱、和胃化滯、活血通絡等法,由此使氣血和調、陰陽平衡、臟腑功能恢復正常。心神守舍,則不寐可愈。

「二是安神定志為其基本治法」 不寐的病機關鍵在於心神不安,因而安神定志為本病的基本治法,其中主要有養血安神、清心安神、滋陰安神、益氣安神、鎮肝安神、補腦安神等不同治法。

「三是加強精神療法」 情志不舒或精神緊張、過度焦慮等精神症狀是導致不寐的常見因素,因而消除顧慮及緊張情緒,保持精神舒暢,是治療不寐的重要方法之一,每每可取到藥物所難以達到的療效。

不寐十證型

具體而言,研究顯示在臨診實踐中將不寐症辨證分型為10個證型,但臨床上常會兼有兩三個證型,或有其他兼症,或另有主要疾病,因此治療上需要更為精準細膩的辨證

(1)心火亢盛

[證候] 面紅目赤,夜難入寐,心煩意亂,身熱口渴,胸悶脹滿,頭昏頭痛,口燥唇焦,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舌質紅,苔黃燥,脈沉數。

(2)肝鬱化火

[證候] 不寐,性情急躁易怒,不思飲食,口渴喜飲,目赤口苦,小便黃赤,大便秘結,舌紅,苔黃,脈弦而數。

(3)痰熱內擾

[證候] 不寐頭重,痰多胸悶,惡食噯氣,吞酸噁心,心煩口苦,目眩,苔膩而黃,脈滑數。

(4)脾濕胃熱

[證候] 胸悶噯氣,脘腹不適而不寐,噁心嘔吐,大便不爽,腹痛,舌苔黃膩或黃燥,脈象弦滑或滑數。

(5)瘀血內阻

[證候] 煩擾不安,頭痛如刺,心慌心跳,夜不成寐;或合目而夢,且易驚醒,甚則數日毫無睡意,神情緊張,痛苦不堪,舌多暗紫,脈多弦細而澀。

(6)氣血兩虛

[證候] 患者不易入睡,或睡中夢多,易醒再難入睡,兼見心悸健忘,頭暈目眩,肢倦神疲,飲食無味,面色少華,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

(7)腎虛火旺

[證候] 心煩不寐,心悸不安,頭暈,耳鳴,健忘,腰酸,手足心發熱,盜汗,口渴,咽乾,或口舌糜爛、舌質紅,少苔,脈細數。

(8)心膽氣虛

[證候] 不寐多夢,易於驚醒,膽怯心悸,遇事善驚,氣短倦怠,小便清長,舌淡,脈弦細。

(9)心腎不交

[證候] 心煩不寐,頭暈耳鳴,煩熱盜汗,咽乾,精神委靡,健忘,腰膝酸軟;男子滑精陽痿,女子月經不調,舌紅少苔,脈細數。

(10)肝鬱血虛

[證候] 難以入睡,即使入睡,夢多易醒,或胸脅脹滿,善歎息,易怒急躁,舌紅苔黃,脈弦數。

參考資料:http://www.zhzyw.org/sj/sm/104121512BB0A3DJA25HBKJ8_3.html

~~@@ 中醫治療高血壓的思路 @@~~

~~@@ 中醫治療高血壓的思路 @@~~

很多疾病,在中醫典籍都沒有記載,但這些疾病也存在於古代,為什麼沒有記載呢? 中醫典籍常以「眩暈」、「頭痛」、「中風」、「頭重腳輕」來論述記載高血壓。因為以前沒有血壓計,但這些症狀卻是高血壓病人常見的症狀。

中醫認為,高血壓形成是一個長期累積的結果,不會突然就發生高血壓的疾病,例如:先天稟賦不足 (遺傳、體質)、精神壓力、飲食 (重口味、油炸)、七情 (情緒暴怒)、勞逸(過勞或不運動)、縱欲 (常喝酒、逛夜店、熬夜),等長期消耗自己身體的結果。

體質方面,陰虛、陽虛、陰陽兩虛、臟腑虧損也是常見原因。

誘發發病的因素,如:高度精神壓力、常吃高納食物 (造成水分滯留、聚濕生痰)、常吃炸辣食物 (實火)、長期睡眠不足 (虛火)。

慢性高血壓的基本證型,要考慮標本虛實,治標則以實火為主,補虛則補其正氣虛弱,看哪一個臟腑虛,該補也是要補。高血壓是標,中醫認為,身體虛弱,微循環變差,需要高一點的血壓,血壓才會高。因此改善微循環,補養臟腑,才可以治本。因此不懂中醫的人,一看到人參,就說高血壓不能吃,實在荒繆。(但也不是說每個高血壓的都可以吃人參,還是要經過醫師辨証論治,才能開處方。)

臟腑虛弱,以肝腎心脾為重點,肺氣不足也有關係。其中又以肝腎陰虛為主,年紀也有關係,年紀大的人,腎氣容易不足,導致腎陰虛,肝腎同源,肝陰為腎陰所生,所以也會波及肝陰,造成肝陰不足。這是本虛的部份。

肝陰不足時,導致肝陽上亢,會出現目眩,目脹,頭暈、頭痛、失眠、肩頸僵硬、臉色像喝醉一樣紅潤。如果肝陽化火,就會出現口乾口苦,易怒,情緒不穩,嚴重的話會引起胸悶,脅肋脹痛,呼吸不暢等症狀。若引發中風,出現中風後遺症,就要以鎮肝息風藥物加以調理。

認識異位性皮膚炎

認識異位性皮膚炎

家裡的小朋友手肘內側(或是膝蓋後側)皺摺處常常會癢嗎?現代醫學命名為異位性皮膚炎,中醫命名為四彎風。現代醫學的病因有兩個,一個是免疫力失調,造成過敏的症狀;一個是皮膚角質層異常以及脂質異常,造成皮膚乾燥所致。

搔癢難耐,一直想去抓,越抓越癢,越癢越抓,是發作時的特色,最怕的是抓破皮之後,細菌感染化膿潰瘍,因此盡量避免抓破皮,冰敷或輕拍取代抓癢是不錯的方法。西藥止癢外用藥也可以用,必要時可以塗抹類固醇,但必須經由醫師處方,不可自行亂擦。如果有感染,也要尋求醫師治療。

中醫將此病命名為「四彎風」,認為病因在於飲食過於燥熱、過於溫補、缺乏運動、以及情緒壓抑所致。臟腑失調造成肺熱、肝膽濕熱、脾虛體質也容易造成四彎風,又和血虛風燥的表現有關。

中醫辨證:

  1. 肺熱:常伴有過敏性鼻炎。
  2. 肝膽濕熱:局部紅腫化膿,或不化膿但有小水泡常吃烤炸食物,常喝牛奶,羊奶。
  3. 脾虛:體型瘦弱,食慾不佳。
  4. 血虛風燥:皮膚乾燥,角質剝落,皮膚幹癢或乾裂。

不同的證型應搭配不同的藥物,有時候會有兩種以上證型同時存在,此外,寒性體質雖然少見,但也可能會有四彎風。

異位性皮膚炎發作及治療注意事項:

1,規律睡眠及生活習慣最重要,要有充分的休息,大便要規律及通暢。

2,避免情緒焦慮不安,過於興奮等不穩定情緒。

3,較清淡﹑均衡的飲食,避免太油膩的食品。

4,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

5,選擇適當的清潔用品。

中醫調理需配合正確的飲食作息、避免接觸過敏原,按時回診以及耐心服藥才能改善體質,體質並非一成不變,因此要持續保持正確的作息。除了內服藥,中醫也有外用藥,此外在夏冬兩季,也可以配合穴位敷貼(夏天 – 三伏貼,冬天 – 三九貼),才能達到最好的治療效果。

網路預約

http://59.124.174.66:82/MobileGO.aspx?Code=3831032406

門診時間:

http://blog.drsifon.com/2012/03/23/1010323/

引用請註明出處: https://www.facebook.com/notes/%E4%B8%AD%E9%86%AB%E5%B8%AB-%E9%99%B3%E4%B8%96%E5%B3%B0-%E6%B8%9B%E9%87%8D-%E9%81%8E%E6%95%8F/%E8%AA%8D%E8%AD%98%E7%95%B0%E4%BD%8D%E6%80%A7%E7%9A%AE%E8%86%9A%E7%82%8E/538538176208004

水腫不利減重 應調整體內循環

【華人健康網 記者張雅雯/台北報導】 2012年10月25日 08:15

許多人在意身上的肥肉,殊不知若有水腫問題,不僅會增加體重,也是身體循環出差錯的警訊。中醫師提醒,除了服用中藥協助調氣排水,預防持續水腫的做法是睡眠充足、飲食避免過鹹、適量運動,尤其對於正在減重者來說,才不容易復胖。

以中醫的觀點來說,肺、脾、腎三大系統與水腫有關,中醫師陳世峰表示,肺主一身之氣,若肺氣不順,容易導致全身浮腫,皮膚彈性會變差,因此摸起來會感覺軟軟的;脾主管淋巴系統,所以循環不佳時會導致下肢水腫,摸起來感覺是硬硬的、卻又不是肌肉那種硬度;中醫認為,腎本來就是主管水分代謝的系統,反應出來的水腫,則是從腰部開始往下半身延伸。

陳世峰中醫師表示,尤其女性常常有氣血不順的問題,在全身已經浮腫的情形下,若飲食又吃鹹或太油膩,加上久站,也可能同時引發下肢水腫,長久下來則可能損及腎的排水功能。

根據陳世峰中醫師的經驗,水腫體質的患者經服用中藥之後,平均一周可減少0.5公斤,但也有人一周一口氣減少2公斤之多,可見水腫的體質若不改變,減重很難達到效果。

然而用藥排水並非一勞永逸的方法,要改善循環、讓體內不要堆積過量的水分,必須搭配良好的生活作息,陳世峰中醫師強調睡眠要充足,充足的定義因人而異,並不是睡愈多愈好,而是讓自己最恢復元氣的睡眠品質;晚間11時至凌晨3時則務必要休息,才能讓體內的生長激素幫助修補受損的細胞,對整體循環有幫助。

此外,飲食均衡、避免過鹹或過於油膩,加上適量運動,也是幫助體內正常排水的做法,陳世峰中醫師表示,若能建立這樣的生活習慣,減重時也能夠事半功倍,且比較不容易復胖。

網路預約

http://59.124.174.66:82/MobileGO.aspx?Code=3831032406

門診時間:

http://blog.drsifon.com/2012/03/23/1010323/

http://www.top1health.com/Article/82/8924

中醫治療青春痘不只服藥而已

現代的人常常晚睡,大部分的人都是火氣大,但火氣究竟在哪裡?吃黃連有沒有用?什麼是黃連解毒湯?效果好不好?中醫只有內服藥嗎?有外用藥嗎?中醫可以幫忙清痘痘嗎?

首先要告訴大家,晚睡的人身體一定虛,所以有火氣不一定只有清熱的方法,所以一定要辨證論治,常見的證型如下:

  1. 肺胃熱盛:這類的人常吃烤炸辣,皮膚容易過敏,可能伴有便秘,應該以清熱為主,常用的中藥有黃芩、金銀花、枇杷葉。
  2. 心火亢盛:這類的人常常晚上不易入睡,口臭、舌尖紅、常覺得口渴,小便黃,常用的中藥有黃連、蒲公英、梔子。
  3. 肝鬱化火:因工作壓力或是情緒壓力,晚睡,口苦口肝,胸悶,肩頸僵硬,肋骨疼痛、膏肓痛,這些肌肉酸痛都是氣滯造成,氣滯容易化火,因為肌膜拉扯造成細胞間質的壓力改變而引起的發炎反應,常用中藥有柴胡、龍膽草、芍藥。
  4. 肝腎陰虛:這種就是經年累月,長期睡眠不足,身體已經虛掉了,如果用清熱的方法,並不能根本改善體質,應該要有補陰的方法,常用的中藥有:知母、黃柏、生地。
  5. 脾胃濕熱:這也是常吃烤炸辣造成的,還常吃油膩的食物,有喝酒習慣,排便不順,大便不成形,容易黏馬桶,濕熱的證型需要治療比較久,常用的中藥有:澤瀉、蒼朮、茵陳。

經過以上的說明就知道不是有痘痘就吃黃連,而黃連解毒湯剛好有黃連、黃芩、黃柏、梔子,也許有效,但常吃會傷正氣,若不對證只有治標,也沒有調體質的作用。

除了這些用藥之外,還要考慮有沒有胃痛、胃食道逆流的症狀,如果有一定要一起治療,胃痛和胃食道逆流的症狀顯示胃通常有熱,胃有熱痘痘就好的慢。之前某名嘴說胃痛都是胃寒完全是錯誤的說法,本人在此明確的跟大家說明。

便秘也會造成青春痘,因為大腸有很多淋巴組織,如果排便不順,也會引起身體發炎的反應,此外中醫認為肺與大腸相表裡,因此大腸有宿便,肺熱也會產生。

青春痘都是熱證嗎?當然不是,有極少數的是氣血兩虛造成的,這必須要把脈才可以確認。

中醫也有外用藥,中醫師也會幫您清痘痘,如果有化膿的痘痘經過確實地消毒,可以用針灸的方式,讓痘痘在一兩天就可以消失。最後提醒大家臉部的清潔也很重要,但也不能一直用洗面乳洗過頭,臉部會太乾燥,反而容易引起其他皮膚過敏的病症。

邀請親朋好友,一起加入《世峰中醫》LINE@ 健康醫療網,健康訊息不漏接喔!
http://bit.ly/世峰中醫

網路預約

http://59.124.174.66:82/MobileGO.aspx?Code=3831032406

門診時間:

http://blog.drsifon.com/2012/03/23/1010323/

如有引用或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facebook.com/notes/%E4%B8%AD%E9%86%AB%E5%B8 %AB-%E9%99%B3%E4%B8%96%E5%B3%B0-%E6%B8%9B%E9%87%8D-%E9%81%8E%E6%95%8F/%E4%B8%AD%E9%86%AB%E6%B2%BB%E7%99%82%E9%9D%92%E6%98%A5%E7%97%98%E4%B8%8D%E5%8F%AA%E6%9C%8D%E8%97%A5%E8%80%8C%E5%B7%B2/427391393989350

秋季感冒以燥邪為主

這一波的感冒,如同中醫基礎理論所說,秋天燥邪從口鼻入,咽乾是主要症候。內經說肝經循喉嚨之後,因此可以用柴胡、黃芩清肝熱,輔以玄參、生地、麥冬滋陰增液。感冒症狀可以在二三日之內獲得緩解。

常見辨證要點如下:

1. 風熱襲肺:咽喉乾燥,有灼熱感,或覺痛癢,口渴欲飲。 脈浮大。

佐以金銀花、蒲公英。

2. 燥熱傷肺:咽乾鼻燥,乾咳無痰,或痰少而粘, 不易咯出,頗似喝水嗆到,咽中梗阻欲咳。脈浮中取有澀脈。

佐以款冬花、沙參。

3. 脾胃熱盛:發燒,咽乾口燥,煩渴欲飲,口中有臭味, 胃脘灼熱疼痛,泛酸嘈雜,便乾尿黃。關脈浮滑,脈形明顯。

佐以知母、石膏。

4. 肝膽鬱熱:咽乾、口苦,胸肋滿悶,寒熱往來。咽粘膜紅,脈弦細。

加重柴胡、黃芩用量。

5. 肺陰虛:咽乾喉癢,乾咳無痰,或痰少而粘,聲音嘶啞。寸關脈浮細。

佐以杏仁,加重麥冬。

6. 肝腎陰虛:口咽及舌根發乾,耳鳴,頭暈目眩,腰膝痠軟,眠差或晚睡。舌紅苔少,尺脈細數。

佐以阿膠,加重生地、玄參。

注意事項:中藥應經由中醫師處方後才可使用。

引用或轉載請著名出處:https://www.facebook.com/notes/%E4%B8%AD%E9%86%AB%E5%B8%AB-%E9%99%B3%E4%B8%96%E5%B3%B0-%E6%B8%9B%E9%87%8D-%E9%81%8E%E6%95%8F/%E7%A7%8B%E5%AD%A3%E6%84%9F%E5%86%92%E4%BB%A5%E7%87%A5%E9%82%AA%E7%82%BA%E4%B8%BB/425498414178648

腸胃型感冒

腸胃型感冒指的是病毒感染造成的腸胃道症狀,可能會有發燒、腹痛、腹瀉、嘔吐…等症狀,和腸胃炎症狀頗類似,但不一定會有呼吸道症狀,例如:咳嗽、喉嚨痛、鼻塞…等。

 

常見的證型有風寒、風熱、濕熱、氣滯等。

 

風寒的會有形寒畏冷的表現,常用藿香、紫蘇、防風等中藥。

 

風熱則會發燒,常用金銀花、蒲公英、防風、石膏等中藥。

 

濕熱的會有腹瀉、嘔吐嚴重的證狀,常用黃連、黃芩、半夏等中藥。

 

腹痛嚴重,常因氣滯造成,常用木香、陳皮,可佐一些柔肝藥物,如炒白芍。或加一些鎮肝熄風的牡蠣也會有幫助。

 

一般中藥治療約一到兩天可以緩解。

 

注意事項:

  1. 治療期間,飲食宜選擇容易消化的食物,避免刺激性食物,太油膩、辛辣食物、烤炸食物、冰品、乳製品都應避免。
  2. 若有脫水症狀,應多喝水,喝水宜少量多次,並補充適當電解質。
  3. 應適當休息、不要過度勞累。
  4. 經常洗手。
  5. 不要和他人共食或共飲,以免交互傳染。

 

引用或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facebook.com/notes/%E4%B8%AD%E9%86%AB%E5%B8 %AB-%E9%99%B3%E4%B8%96%E5%B3%B0-%E6%B8%9B%E9%87%8D-%E9%81%8E%E6%95%8F/%E8%85%B8%E8%83%83%E5%9E%8B%E6%84%9F%E5%86%92/424640464264443

女性保養與美麗—中醫有何秘訣

女性保養與美麗—中醫有何秘訣

0-14歲

青春期之前營養要均衡,身心發展要健全,小病不要亂吃藥,不要以為好得快的藥就是好藥,感冒就吃抗生素,這樣的觀念是不對的,之前我有個親戚感冒吃抗生素吃了一週也沒好,後來吃中藥三天就好了。不是說中藥比較好,也不是抗生素不好,而是即使是抗生素這種藥在中醫認為也要辨證論治才能開,抗生素性味苦寒,清熱解毒相當好,但不是一個好的解表藥,通常感冒來看中醫都會用解表藥。

再來就是要把過敏調理好,現在的小朋友,打疫苗打很多,這樣很好,很多病都控制住了,但免疫力沒有訓練到,Th1/CD8/IgG的免疫路徑 不發達,反而使得Th2/CD4/IgE的路徑過度強大,才會造成過敏。用個白話點的說法,Th1/CD8/IgG就像軍隊,天下太平了,軍隊沒訓練了, 反而Th2/CD4/IgE開始作亂了。那要怎麼配套呢?要吃中藥,貼三伏天,已經有報告指出,中藥和三伏天可以提高Th1/CD8/IgG的免疫路徑。

青春期發育期

這個部分就是要轉骨、調經。現在女生愛吃冰,造成很多婦科問題,然後就吃止痛藥。止痛藥很有效,但劑量越吃越重,越來越沒有止痛作用了。因為子宮收縮才會痛,你把他止痛了,就是打斷他收縮的訊息傳遞路徑,不收縮了,經血排不乾淨,很容易逆流造成子宮內膜異位症,所以越來越痛了。以前婦科痛經常因為情緒,因為男性沙文主義,讓女生的社會地位無法自由表達想法,現在不一樣了,常因為飲食,冰吃太多,炸雞排吃太多,讓體質變成上熱下寒,內分泌失調,不但會痛經,且容易變胖。

再來說轉骨,轉骨很重要的一部份是要調經,調過敏。經期要正常,痛經要治好,過敏也要治好,14歲以前沒調好,現在要趕快把過敏調好。經期正常了,痛經好了,過敏也好了,就要看火氣大不大,要早睡,晚上十一點前睡,火氣就不會大,但有些是先天體質燥熱,要一併調理。因為很多轉骨方都是補氣血的,沒有注意到火氣大就亂補對身體負擔很大。早睡也很重要,中醫講晚上十一點到隔天三點是膽經和肝經的循環時間,西醫也認為這段時間生長激素分泌與作用最旺盛,不要因為考試晚睡,但可以早起唸書,效率才會高。我想到我兒子在聽的兒歌:「早起身體好,讀書最容易,認真讀幾遍,永遠不忘記。」

懷孕生產期與坐月子

女人懷孕很偉大,這是我身為男人永遠沒辦法體會的,但是我看到我兒子我就會想到我老婆的辛苦。懷孕期間營養要均衡,維他命C、鈣質、鐵質、葉酸都不能少,因此綠色蔬菜、排骨湯、蘋果要多吃。不一定要去買營養補充品,天然的食物就有很多這些養分了,但牛奶要注意,雖然有鈣質,雖然傳說可以讓小孩皮膚比較白,但牛奶有很多過敏原,建議多喝優酪乳取代直接喝牛奶。

坐月子期間要注意不能受寒,但也不要說不可以吹冷氣,這樣會中暑的,媽媽生完小孩已經很辛苦了,要是在夏天不讓媽媽吹冷氣,請先自己試試看有多痛苦,再加上產後虛弱的身體怎能承受!!但是吹冷氣不要直接吹到頭,溫度也不要低於25-27度。還有洗頭要注意不要吹到風。水可以喝,沒錢買米酒水就直接喝煮過的水。吃清淡一點,就不會水腫,水腫不是因為水喝太多或沒有喝米酒水,而是因為水排不出去,吃太鹹水就會排不出去,所以要吃清淡一點。

更年期

更年期的的名詞不知道是誰發明的,事實上這就是一個自然發生的過程,最近還有男性更年期的名詞出現,這些都是畫蛇添足的稱呼。女性更年期有些會有症狀,但也有人沒有症狀,所以更年期要怎麼判定?中醫不用管更年期來了沒,只管他的症狀要怎麼治療。西醫直接補充賀爾蒙,但現在很多文獻證實賀爾蒙的補充和一些癌症發生的機率有關,因此很多婦產科醫師都不會開太重,也不會開太久的賀爾蒙補充劑。

然而,中醫的辨證論治體系,會以腎氣不足來思考,以肝氣不疏來思考,甚至會去想是否有七情的因素在裡面,也就是情緒壓力的層面。我遇過一個阿姨,老公事業有成,兒子女兒乖巧,家事也不太需要做,台灣話說很好命。但他也是更年期症狀,我把脈才發現原來是太閒了,我就建議他去當志工。因為「勞」、「逸」過度會造成「肝氣不疏」。所以要找到「病因」,就不用補充賀爾蒙了。此外,補充賀爾蒙會讓身體有錯覺,以為還很年輕,很多機能沒有跟著年齡轉化活化,反而讓這些機能提早衰老,所以,除非有很明確的適應症,否則不要任意用賀爾蒙來治療更年期。年齡大了,身體機能代謝也會變慢,因此適當的運動也很重要。

總結:

女性的保養要注意過敏的調理、青春期經期的調理、還要注意懷孕期與坐月子,抗生素不濫用、冰的不要吃、炸的不要吃,早睡早起,以優酪乳取代牛奶,更年期的症狀要找到病因,不一定要補充賀爾蒙,除非有明確的適應症。不論在哪一個時期的女性,都要有適當的運動,才可以保有青春美麗與活力。

引用請註明出處:https://www.facebook.com/note.php?saved&&note_id=399749813420175&id=184004921661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