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表劑

解表劑是以汗法為主要依據,具有發散表邪,治療表症的一類方劑。

臨床上見到惡寒發熱、鼻塞頭痛、脈浮,稱之為表證。但因感邪有風、寒、熱的不同,又分為以下類型:

1. 表寒證者,於臨床上見到惡寒重,發熱輕,頭痛身痛,口不渴,苔薄白、脈浮緊或浮緩。

2. 表熱證者,於臨床上見到發熱重,惡寒輕,口渴咽痛,苔薄白或微黃,脈浮數。

3. 體虛外感者,除見到表證外,同時會有短氣,倦怠,脈無力而虛,以及氣血、陰陽不足的症狀。

「汗法」是通過辛散方藥,以開泄腠理,促進發汗,使外感六淫之邪從體表趕出去的一種治法。因表證本身就分表寒、表熱與體虛外感三大類,因此汗法也分為辛溫解表、辛涼解表及扶正解表三個方法。

解表藥多具有辛味,入肺經與膀胱經,辛能發表,肺主皮毛,膀胱經絡行於背後脊椎兩旁,且膀胱經主一身之表,所以本類的藥物,多具有發散表邪,治療表證的作用,同時藥性亦有寒涼、溫熱之不同,及兼治兼症,因而將他分類如下:

1. 辛溫解表藥:麻黃、桂枝、荊芥、防風、紫蘇、白芷、羌活、細辛、辛夷、蒼耳子。

2. 辛涼解表藥:薄荷、牛蒡子、桑葉、菊花、葛根、柴胡、升麻、蟬蛻、淡豆豉、連翹。

3. 兼能祛濕陣痛:羌活、防風、白芷、細辛、藁本。

4. 兼能清利頭目:荊芥、薄荷、桑葉、菊花、蔓荊子。

5. 通鼻竅:辛夷、蒼耳子、細辛、白芷。

6. 透疹:蟬蛻、牛蒡子、荊芥、升麻、葛根。

7. 利水消腫:麻黃、浮萍。

8. 止咳平喘:麻黃、半夏、杏仁、細辛、紫蘇

9. 和胃止嘔:紫蘇、生薑、半夏。

解表藥經研究其具有發汗、解熱、抗菌、抗病毒、抗發炎、抗過敏等藥理作用,如果配伍得當,可發揮極佳的療效。

中醫治療胃炎的原理

嘈雜的定義與歷沿革–中醫治療胃炎的原理

嘈雜,是指胃中空虛,似飢非飢,似辣非辣,似痛非痛,胸膈懊憹,莫可名狀的一種疾病。相當於現代醫學所說胃炎的症狀,常和胃痛、胃食道逆流等病同時並見,臨床可因胃熱、胃虛、肝鬱、血虛等原因所致。

考嘈雜證名,始見於元,朱丹溪《丹溪心法》,朱氏立嘈雜一證,認為痰濕、氣鬱、食積、熱邪皆是致病所因,他在《丹溪心法,嘈雜》篇說:「嘈雜,是痰因火動,治痰為先,薑炒黃連,入痰藥。用炒山梔子,黃芩為君,南星、半夏、陳皮為佐,熱多加青黛」。又說:「食鬱有熱,炒梔子、薑炒黃連不可無。肥人嘈雜,二陳湯少加擾芎、蒼朮、白朮、炒山梔子。嘈雜若濕痰氣鬱,不喜食,三補丸加蒼朮、倍香附子」。

明,王肯堂認為:「嘈雜與吞酸一類,皆由肺受火傷,不能平木,木伐相火乘肺,則脾沖和之氣索矣」。

張景岳在他所著的《景岳全書-嘈雜》篇說:「此證有火嘈、有痰嘈、有酸水浸心而嘈。大抵食已即飢,或雖時不飽者,火嘈也,宜兼清火。痰多氣滯,似飢非飢,不喜食者,痰嘈也,宜兼化痰。酸水浸心而嘈者,戚戚膨膨,食少無味,此以脾氣虛寒,水穀不化者,宜溫胃健脾。又有誤用消伐等藥,以致脾胃虧損,血少嘈雜,中虛則煩雜不飢,脾弱則食不運化,此宜專養脾胃。總之,嘈雜一證,總由脾氣不和或受傷脾虛而然,所以治此者,不可不先顧脾氣。」

清,程鐘齡《醫學心悟,嘈雜》對本證的論述亦甚可貴,指出若治失其宜,可變為噎嗝*,並將嘈雜與虛煩做了鑑別。如程氏說:「嘈雜者,躁擾不寧貌,得食暫已,少頃復嘈,其中有夾痰與火者,則口煩唇焦,脈滑數也,二陳湯加山梔黃連之類;有脾虛夾痰者,則氣促食少,脈小弱也,五味異功散主之。嘈雜之證,治失其宜,變為噎嗝*者,眾矣,可不慎乎?」(按:噎嗝為一種很嚴重的胃病,和現在所說胃癌有高度相關。)

華岫云在《臨證指南醫案,嘈》按語中說:其病總在於胃。林珮琴《類證治裁,嘈症》同意嘈證屬胃的觀點,指出「若胃過燥,則嘈雜似飢,得食暫止,治當以涼潤養胃陰,或稍佐微酸;若熱病後胃津未復,亦易虛嘈,治當以甘涼生胃液,或但調其飲食;若胃有痰火,或惡心吞酸,微煩少寐,似飢非飢,治宜清火,稍佐降痰;又有脾胃陽衰,積飲內聚,似酸非酸,似辣非辣,治宜溫通;但由脾虛飲食不化,吐沫噯腐,治宜健運」。「大抵脈洪數者多火,脈滑大者多痰,脈沈弦者多鬱」(《類證治裁.嘈雜》)。林氏對於嘈證的論治,在前人的基礎上又有了發展,值得學習。

病因病機

綜合前賢論述與現代醫學知識,可歸納為以下四種病因病機:

(一)飲食不節制造成痰熱:由於過食辛辣烤炸,常喝酒、重口味、愛吃油膩食物、或難消化的食物,如:糯米類、肉粽、肉圓。導致食物積滯中焦脾胃,中醫認為這就是「有形之痰」。脾主運化水濕,脾胃運化功能降低,水濕積聚,造成「痰、濕」鬱而化熱,痰濕熱所致。這類體質的人,通常體態會較肥胖,但也有少數是很瘦的人。

(二)情志不和造成肝鬱:肝主疏泄,若是工作壓力大,憂慮、多思慮、煩惱多、常生氣,都會造成肝氣無法疏通。尤其生氣過後,整個影響自律神經,中醫認為氣無法疏通,生氣一次要十五天以上,氣才會順,因此脾氣要好,事緩則圓。肝氣不疏,腸胃蠕動會變慢,氣無法順勢下降,有時會造成便秘。有時候阻塞久了,肝氣往橫著走,影響到胃,就會出現胃嘈雜的症狀,就是肝氣犯胃、肝胃不合。

(三)先天或病後脾胃虛弱:由於脾胃先天本來虛弱,或是生病過後胃的功能還沒恢復完全,胃陰受損,胃黏膜分泌不足,也會引發胃嘈雜。或常吃冰、喝冰的飲料,損傷胃陽,導致胃的循環變差,造成脾胃虛弱。胃氣虛,氣不足,則出現胃嘈雜。

(四)臟腑失調或術後失血過多造成血虛:先天五臟臟氣虛弱,或術後失血過多,使胃失濡養,則會導致胃嘈雜發生。此外心主血、脾運化可化生營血,思慮過度,使心血失其所養,脾胃臟氣虛弱無法化生營血,也會營血不足,造成惡性循環,一定要積極用中藥調理。

網路預約

http://59.124.174.66:82/MobileGO.aspx?Code=3831032406

門診時間:

http://blog.drsifon.com/2012/03/23/1010323/

眩暈的中醫調理

患者常常抱怨眩暈發作時會有一種生不如死的感覺。眩暈的感覺和暈車、暈船極為類似,或是看小孩玩轉圈圈的遊戲,轉完之後走路東倒西歪,甚至噁心嘔吐的樣子,旁人看了都覺得很痛苦,更別說是當事人了。

眩暈(Vertigo)常因第八對腦神經中的前庭神經(vestibular nerve)或其他相關結構(如內耳、腦幹、小腦等)之功能障礙而產生。若是內耳引起的,常伴有聽覺障礙或耳鳴。若是腦幹或小腦之缺血引起的,常伴有其他神經學之異常,如構音困難(說話不清楚),單側肢體無力、臉麻…等。眩暈發作時,讓人有強烈天旋地轉的感覺,嚴重者會覺得整個房子都在轉,無法站穩,眼球震動,噁心感,甚至會嘔吐。眩暈的原因很多,敘述如下:

一、良性陣發性體位性眩暈(BPPV)

病人於移動頭部或改變體位時,容易發生眩暈即屬此類,但真正的原因尚不

清楚。發病期間,若頭部和身體姿勢改變,有時可發生短暫的眼球震動(約10秒鐘),但重複操作時,則症狀會減輕或不發生,即所謂的習慣性。一般是認為內耳半規管中的耳石出了問題,使得耳石在頭部轉動時隨便亂跑,而造成眩暈。人類內耳分成兩大部分,掌管聽力的耳蝸與掌管平衡的前庭。我們人的前庭平衡系統是非常巧妙的構造,它的大小不及一節手指頭,卻掌控一個人平衡感覺的樞紐。前庭感覺器官有三根半規管,三根半規管互相垂直,剛好掌握三度空間的迴轉運動。如果耳石脫落移位了,會經由壺腹旁的小洞跑到半規管裡去,當我們頭部運動時,耳石便會在管子裡滾動,而造成半規管內淋巴液的不正常流動,擾亂我們正常的平衡感覺,就會使人感覺到天翻地覆而害怕不已。這就是良性陣發性姿勢性眩暈發病的原理。發病期間,應避免頭部及身體姿勢突然改變,一般西藥可用抗組織胺及抗暈藥物治療,多數在幾星期內可自行痊癒,但容易復發。

二、梅尼爾氏症(Meniere’s disease)

西醫關於本病的確切病因尚未明確,主要的學說有內淋巴吸收障礙與生成過多、免疫反應失調、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病毒感染、內分泌障礙等等,治療以抗暈動,利水消腫為主;對耳鳴和聽力障礙明顯的則趁早使用神經營養劑,同時要注意休息和清淡飲食。本病常於中年時發病,會不定期重複發作。發作前,有時會有聽覺障礙或耳鳴加劇的現象,或是耳鳴、耳聾和眩暈三個症狀同時發生,病因可能是內耳迷路的水腫。

三、前庭神經細胞炎(Vestibular neuronitis)或迷路炎(Labyrinthitis)

症狀是突發性的眩暈,伴隨不同程度的聽力障礙,是一種周邊性的病變,可能是上呼吸道感染、感冒或鼻咽部的病變所引起,原因不明,可能與病毒感染有關。多為良性,經過治療,常可在幾星期內復原。

四、精神功能性眩暈

如過度換氣症候群、精神官能症、歇斯底里等,有時會以眩暈為主的症狀表現。這類病人通常「沒有」天旋地轉的感覺,也不會有眼球震動。

五、體位性或姿勢性眩暈

突然坐起或站起時,因血壓急速下降,引起腦幹缺血也會發生眩暈。這類病人在變換姿勢時,速度應放慢,並測量血壓是否過低,或檢查降血壓藥物是否使用不當。此外,應注意有無潛在性的心臟病和頸動脈的疾病。

六、脊椎基底動脈循環不全(VBI)

因為腦幹和小腦的缺血,造成的眩暈屬於此類,但比姿勢性眩暈嚴重。常伴有其他神經學的症狀,如構音困難(dysarthria)、運動失調(ataxia)、臉麻、單側或雙側肢體無力、複視(diplopia)、吞嚥困難、眼睛偏盲(homonymous hemiopsia)等症狀。若有以上症狀伴隨發生,應作進一步檢查,如頸動脈超音波檢查,甚至應安排核磁共振檢查。

七、小腦橋腦角腫瘤(CP angle tumor)

這類的病人症狀以單側的耳鳴及聽力障礙為主,有時會出現眩暈,臉部表情僵硬,這是因為第七對腦神經受到壓迫而產生的症狀,甚至有嘴歪、眼皮不能閉合、流眼淚、味覺障礙、喝水會流出來等伴隨症狀。若檢查確定是聽神經瘤,應開刀切除。

中醫認為引起眩暈的病因分為兩類:一是外感病邪造成,例如病毒感染,依不同的病因又可分為,風寒、風熱、中濕、中暑等類型。二是內傷造成,內傷造成的眩暈主要以肝陽上亢、氣血兩虛、腎精不足和痰濕中阻四型為多數。

外感病邪造成的眩暈,大多發病突然,可能伴有感冒的症狀,如咽痛、鼻塞、頭痛、咳嗽等。由於氣候突變,寒溫失常,風熱或風寒之邪乘虛而入,侵犯肺衛,衛氣與邪氣抗爭,造成肺氣失宣,耳竅閉阻,影響內耳功能而造成眩暈,治療則以驅散風寒或是疏散風熱的方法為主。而夏季炎熱,屬性酷熱,容易中暑,若適逢多雨潮濕,濕氣與暑熱相合,則會出現中濕的病症。中暑的人由於熱邪直入陽明經,造成胃熱亢盛,燒灼津液,胃熱若下行,則造成腎精乾涸,腎精不足以滋養髓海,而發生眩暈。中濕則由於濕邪黏滯,困阻氣機,中焦脾胃被濕氣所困,使得腎氣無法上達於腦髓,因而造成眩暈。治療則以清泄暑熱或是祛暑化濕為主,達到斧底抽薪,治療根本的作用。外感病邪造成的眩暈,通常容易治癒,若延久不治,則會影響肝腎氣血,進一步造成五臟六腑的損傷,演變為內傷疾病。

內傷屬虛者居多,如陰虛可能起因於肝血不足,結果會造成肝陽上亢、肝風內動,嚴重的就會出現口眼咼斜,一些神經學的異常症狀就會出現。此外,中醫認為腎精和腦髓的不足,是造成眩暈的主要原因,若陰虛則血少精虧,容易導致腎精與腦髓不足而造成眩暈。其次由於濕邪未除,病久中焦脾胃之氣受損,濕邪變成痰飲,內濕與痰飲互結,形成痰濕,痰濕鬱久化熱,上蒙清竅,也可造成眩暈。

內傷的原因較為複雜,一般可歸納為四個方面:

一、肝陽上亢:平時肝火就比較大的人常屬此型。因長期工作或其他壓力,情緒長期處於憂鬱惱怒的狀態,肝氣鬱結久而化火,火灼陰分,造成肝陰暗耗,或是本身陰虛體質的人,肝火容易被引動,造成腎陰虧虛。陰虛和肝火常常是一起存在,互為因果,腎陰虧虛以致肝陰不足,無法約制肝陽,造成肝陽上亢,上擾清竅,腦髓無法正常運作,於是造成眩暈。治療以平肝潛陽為主。

二、氣血虧虛:若久病不愈,或先天氣血不足,或脾胃虛弱氣血生化不足,造成氣血兩虛,氣虛則清陽不升,濁陰不降,累積在腦髓,則容易造成眩暈;血虛則腦髓失養,也會造成眩暈。如「內經-口問篇」所說:「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耳為之苦鳴,頭為之苦傾,目為之眩。」形容的就是眩暈的症狀大集合,耳鳴、眼球震動、因眩暈而造成搖頭晃腦的感覺,甚至感到天旋地轉。治療以補氣養血為主。

三、腎精不足:腎為先天之本,藏有腎精,腎精生髓,經由督脈滋養腦髓。有先天腎精不足,也有年老腎虧,或久病傷腎,或房事過度造成(西醫所說的腎指腎臟,中醫所說的腎包含腎精、腦髓、甚至包含生殖泌尿系統,若不先認清定義上的不同,就會有所誤會)腎精虧損,不能生髓,而腦為髓之海,上則髓海不足,下又腎氣虛弱,於是造成眩暈。治療以補腎填精為主,用藥可搭配血肉有情之品,即非植物草藥的動物類用藥,如:鱉甲、龜板、鹿角膠、鹿茸等。若為素食者,可事先告知中醫師,以避免使用動物類用藥。

四、痰濕中阻:除了濕邪不除,可造成體內痰濕,吃得太好也會造成痰濕,痰濕和脾胃脫離不了關係,痰濕可以阻滯脾胃中焦之氣,脾胃中焦之氣不足,濕氣不能代謝也可造成痰濕。因此養生之道在於七分飽,太過度使用脾胃,就容易有痰濕蘊積體內。痰濕本身可以阻滯氣機升降,導致清陽無法上升,則濁陰無法下降(氣虛則是清陽無力上升),造成暈眩,此外痰濕容易化火,形成痰火,因此治療上,以燥濕祛痰為主,配合健脾和胃降火為輔。

最後提醒眩暈患者應注意:

1.      頭暈、眩暈時盡量不要突然改變姿勢,若平躺欲起身時,請先坐床緣10~15分鐘,無不適再起身下床;必要時可於床上使用便盆、尿壺。

2.      站立時若頭暈、眩暈厲害,請先蹲下或躺下,預防跌倒。

3.      若伴隨噁心、嘔吐,請暫勿進食。

4.      保持心情輕鬆,儘量多休息,飲食宜清淡。

5.      按醫師指示定時服藥,定期門診追蹤。

6.      頭暈、眩暈厲害、無法站立或行走、持續嘔吐、合併肢體麻痺無力、或吞嚥發生困難時,應立即作一進的檢查。

系統性紅斑性狼瘡(SLE)

系統性紅斑性狼瘡是一種身體多個部位被侵犯的疾病,通常出現在20-40歲的女性,由於免疫系統的障礙,使患者的組織和細胞被自己的免疫系統攻擊,主要是抗體不正常以及免疫複合體之附著而使得細胞受到傷害。細胞的染色體也會變得不正常,這些細胞層次的變化在顯微鏡下都可以觀察到。在顯微鏡下看到這些細胞時,就稱之為紅斑性狼瘡細胞。這些紅斑性狼瘡細胞會出現在各個器官上,產生發炎反應,造成各種症狀。

每個器官都可能受到侵犯,病況時好時壞,當關節部位被侵犯時,會產生風濕性的疼痛。常見的特徵還有疲倦、發燒、全身不適、體重減輕(但是有服類固醇藥物可能會變重)、皮疹(尤其是臉頰兩旁的蝴蝶疹)。還有關節炎、肌炎、血管炎、口腔潰爛,也是可能發生的症狀。禿髮也是其中可能的症狀。

血液相關的症狀有貧血(可能是溶血性貧血所致)、嗜中性白血球減少,血小板減少、淋巴結疾病以及脾臟腫大。神經系統則會造成器質性腦病症候群、精神病、癲癇發作、周圍神經病變。

其他部位的炎症如:肋膜炎、心包炎、心肌炎、肺炎、腎臟炎、動脈或靜脈拴塞、腸繫膜血管炎。也可能會有乾燥症候群的發生。這些都和抗細胞的抗體有關。

1982年美國風濕病協會(ARA)的SLE診斷標準如下:
1.    面部蝴蝶斑
2.    盤狀紅斑
3.    光敏感
4.    關節炎
5.    胸膜炎、心包膜炎
6.    癲癇或精神症狀
7.    口腔、鼻腔潰爛
8.    尿蛋白(>0.5g/d)或有管形細胞
9.    抗DNA抗體、抗Sm抗體、LE細胞、梅毒生物學試驗假陽性。
10.    抗核抗體陽性。
11.    溶血性貧血、白細胞減少(<4000/mm^3)、淋巴細胞減少(<1500/mm^3)、血小板減少(<10萬/mm^3)。
以上11項中有4項以上陽性者確診為SLE。

因藥物引起之類狼瘡症候群的相關藥物有:
1.    抗抽搐藥物
2.    降血壓藥物
3.    抗生素
4.    抗心律不整藥物
5.    抗甲狀腺藥物
6.    Penicillamine
7.    口服避孕藥

抽血檢查應注意以下徵狀:紅血球下降、白血球下降、ESR上升、白蛋白下降、球蛋白上升、抗DNA抗體陽性、抗血小板抗體陽性、抗核抗體陽性。尿液檢查則應注意尿蛋白及尿沈渣是否含有紅血球、白血球、CAST。而適量的放射線檢查、心電圖也是必須的。

系統性紅斑性狼瘡之臨床表現,在中醫的典籍記載有很多,例如「陽毒發斑」、「虛損」、「鬼臉瘡」。病機為五臟內損,尤其是心脾腎較嚴重。此外,關節疼痛的症狀,屬於中醫「痺証」,急性發作多屬於「熱痺」。病因多為先天稟賦不足,也就是和遺傳因子有關,此外勞累過度、食傷久病造成後天失調也會發生;或者七情內傷、工作壓力太大、或其他生活上的壓力所造成。以上病因都會造成氣血虧虛,經絡阻塞、氣血不通才會發病。

五臟六腑皆可受累,而以腎的關係最大,腎陰不足造成水虧火旺,因為肝腎同源,腎水虧使肝火不受約制,造成一派火氣大的表現,所以會多處產生發炎反應。遇到外界的刺激就容易引發內熱,例如:日光曝曬、藥物的刺激或是病毒、細菌的感染也會引發紅斑性狼瘡。這些統稱外邪,外邪瘀阻在經脈、筋骨、臟腑,造成氣血循環不好,陰陽失調。

因熱毒在體內干擾氣血正常運作,造成正氣的消耗,所以身體容易疲累,這是正氣虛弱所導致的。病機會變成外實內虛、上熱下寒、陰陽失調、綜錯複雜的證型。綜合來說,就是經絡氣血阻塞、血液循環不好、腎水不足、火氣大,同時又會造成導致正氣虛弱、身體容易疲累的氣虛證候。

中藥對於控制紅斑性狼瘡有很多的研究,由於此病須長期服用類固醇控制,如果可以搭配中藥調理體質,從體內氣血調理,把阻塞的經絡打通,調和陰陽、改善外實內虛以及上熱下寒的體質,補充腎水、同時補氣、清熱去肝火,根據每個人的體質給予適當的處方,可以加強西藥的療效,慢慢地降低西藥的依賴性。台灣已有許多中醫師對於紅斑性狼瘡有很多的治療經驗,對於此病累積很多不錯的療效,因此中藥治療也是一個選項,但要提醒民眾,類固醇不可隨意停藥,一定要聽從醫師的指示,以免造成症狀加重。

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facebook.com/note.php?note_id=325776454150845&__adt=2

鼻過敏能否根治?

1546398_651956044866216_743097964_n

最近常有人問我 鼻過敏需要吃多久的中藥才能斷根?

其實要根治鼻過敏的關鍵不在藥物,藥物把你的鼻過敏治好了,還有幾件事要注意:

1. 環境過敏原的減少

2. 飲食種類的選擇

3. 持續的中藥調理

4. 天氣變化 注意保暖

1. 環境過敏原的減少

如:塵蟎,包括其糞便也會造成過敏。粉塵也是常見的過敏原。因此居家的環境要保持清潔,地板可以天天拖最好,冷氣、除濕機的濾網要保持乾淨;電風扇的護網 和電扇葉片也要常清洗;床單、枕頭套、窗簾也要定時清洗。如果家裡有一台空氣清淨機,對於過敏原的減少會有很大的幫助。

2. 飲食種類的選擇

盡量避免冰冷飲料、冰品的飲食。冰冷的飲料食物經過咽喉會刺激黏膜,容易造成過敏。牛奶、羊奶也容易引起過敏,雖然坊間有很多廣告暗示或明示羊奶可以改善 過敏體質,但是臨床來就診的患者中,很多就有喝羊奶的習慣。多吃魚倒是不錯的選擇,魚肉含有豐富的omega-3亞麻仁油,可以幫助抗過敏,且魚肉沒有羊 奶的腥羶味,小朋友又愛吃,除了抗過敏也可幫助大腦發育。若想補充乳製品,優酪乳會是不錯的選擇。多吃蔬菜水果,補充維他命C的攝取也有幫助,中醫雖然說 柑橘類、奇異果偏涼,但是在中午以前吃並沒有關係,所以不用特別忌諱這類水果,而且如果飲食均衡,蛋白質,魚、肉、蛋類都有吃的話,並不用擔心飲食屬性偏 涼。

3. 持續的中藥調理

鼻過敏有分發作期與緩解期。最嚴重的就是一直處在發作期的狀態,有人會選擇用鼻噴劑,但是若不用時症狀會反彈更嚴重。若是使用類固醇,又擔心類固醇帶來的 副作用,如:月亮臉。而來看中醫吃中藥的,也有怎麼吃都不見改善的。這時候就要去思考環境是否已經整理清潔,飲食是否適當控制了。而有吃藥有好,沒吃藥就 沒有好的,也是要配合環境的清潔與飲食的控制。另一個狀況是吃了中藥好一陣子,然後又復發的,表示體質需要進一步調理。因此建議鼻過敏患者,不論你是吃中 藥還是鼻噴劑,抑或是吃類固醇的,在緩解期要找中醫師幫你調整體質,有些是寒邪未盡,有些是濕熱體質,有些是肺脾氣虛…要根據你的體質進行調理。進行體質 調理建議用中藥材水煎服用效果較明顯,當然科學中藥粉也有一定的療效,沒有時間煮藥的患者也可用科學中藥粉來調理即可。西洋參或粉光參對於鼻過敏的調理也 很有幫助,尤其是肺脾氣虛的人效果更加顯著。

4. 天氣變化 注意保暖

中醫認為「肺主皮毛、肺通鼻竅」,也就是說「皮膚、肺、氣管、鼻子」彼此的關係很大。像最近天氣漸漸轉涼,有些人就會出現流鼻水、流清涕、打噴嚏、咳嗽、 喉嚨癢的症狀,以為是感冒,其實大部分都是鼻過敏的症狀。但咳嗽嚴重或打噴嚏嚴重時,會併發急性鼻咽炎,才是真的感冒了。因此在天氣變化時,要加一件薄外 套,有鼻過敏病史的人,出門要戴口罩,甚至要戴手套,避免吹到風,預防勝於治療,也符合中醫所說「正氣存內、邪不可干」、「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精神。

最後教大家簡單的居家護理。穴道按摩可以在鼻子兩旁(迎香穴)附近,用手指搓揉,促進鼻子血液循環。也可以按壓虎口(合谷穴),按至有酸微痛的感覺才有 效。也可以用熱毛巾熱敷鼻子,或是用一杯熱騰騰有蒸氣冒出的熱水來蒸鼻子,都可以改善鼻子血液循環。還有一招,每天早上泡一杯薑茶,用2片老薑,熱水沖 服,熱熱的喝,微微出汗效果更好。

網路預約

http://59.124.174.66:82/MobileGO.aspx?Code=3831032406

門診時間:

http://blog.drsifon.com/2012/03/23/1010323/

如有引用或轉載,請著註明出處:http://sifon0728.wordpress.com/2012/03/21/noseall/

皮膚過敏根治了

今天有一個患者,跟我說他之前感冒都不看中醫的,但 有一次感冒一個月都沒好,經由親戚介紹看中醫,一週就好了,但後來又有一次感冒,看中醫拖了一個多月才好,他又開始對中醫有點疑惑,直到這次他們全家,包 括他兒子、女兒、他小叔和她自己共四個人全都得了腸胃型感冒,都來給我看。

他兒子第一次來發燒39度,我開麻黃湯幫他發 汗,雖然是高燒,但我把脈確定是風寒,於是就開溫藥,一個晚上燒就退了,我再調理一下腸胃,病就好了。他小叔也是發燒,但是我用白虎湯+小柴胡湯+銀花+ 魚腥草,雖然都是一樣的病毒傳染,但小叔脈象已經進入溫病證型,所以開涼藥,也是一個晚上就退燒了。

這個患者今天又來,跟我說他原來有皮膚過敏的問題,這次感冒堅持看中醫,雖然過程也是有點小發燒,但是他發現,皮膚過敏的問題突然不見了。這聽起來很不可思議,但我跟他解釋過,他就明白為什麼了。

很 簡單,西醫只要一發燒就開退燒藥,不論風寒、風熱、溫病,都是退燒藥,邪氣沒去除,反而把免疫反應抑制掉了。身體的抵抗力就像是軍隊,你不讓他去打細菌病 毒,他就閒閒在家沒事做,於是就會有皮膚過敏、異位性皮膚炎、過敏性鼻炎的發生。這不是我隨便說說,免疫學就有教IgG是對抗細菌病毒的,而IgE是引發 過敏的。兩個路徑都是免疫系統引起的,但兩個系統就像天平一樣,如果IgE路徑太強就會引發過敏。

而這位患者,因為發燒,讓他身體的免疫系統自然去對抗病毒細菌,所以他的免疫系統就不會引發過敏反應。就像軍隊去打仗了,哪裡還有時間作怪呢?

其實,除非急症,非要先退燒不可,我個人還是傾向先看中醫。

網路預約

http://59.124.174.66:82/MobileGO.aspx?Code=3831032406

門診時間:

http://sifon0728.wordpress.com/2012/03/23/1010323/

引用請註明出處:https://www.facebook.com/note.php?note_id=297080217020469

腸胃平滑肌過勞造成便秘

便秘造成的原因很多,最直接的就是腸胃蠕動的問題。腸子蠕動不佳,有一個問題要考慮,那就是平滑肌為什麼不動了?平滑肌受到自律神經控制,不像身體的隨意肌,沒辦法想讓他收縮就收縮。如果自律神經沒有受到刺激腸子就不會蠕動。有些人一吃飽就想上大號,那是因為吃飽的訊息,刺激了胃結腸反應,大腸就會開始蠕動。但有時候吃飽了也不會有想上大號的感覺,又是為什麼呢?當然有可能已經沒有宿便,也有可能是大腸處於強直僵硬的狀態,這就是中醫說的肝鬱氣滯的問題。

中藥常用大黃、承氣湯、麻子仁丸來治療便秘。其中麻子仁丸,藥性比較溫和。大黃包括大黃類方治療便秘真的很有效,但是有些人吃了會腸子絞痛。如果加一些白芍將可以緩解這個副作用,這也是麻子仁丸藥性溫和的原因之一。因為白芍可以柔肝、放鬆平滑肌,讓腸子不會有絞痛的感覺。有時候因為肝鬱氣滯造成平滑肌強直的便秘,用白芍加減也可以有不錯的療效。如果氣滯嚴重的,可以柴胡疏肝湯為主方,筆者自己試過各種大黃和白芍的類方,柴胡疏肝湯剛好符合筆者的體質,服用後真是順暢無比。以前還是中醫學生時,去讓學長看病,學長開小建中湯,也是讓我順暢無比,小建中湯是溫藥,是補藥,為什麼還可以讓我變得順暢呢?因為小建中湯白芍的比例很重。

便秘的治療,一定要辨證論治,有時候大黃不得不用,有時候遇到肝鬱要用白芍,遇到氣滯要加枳殼、遇到腸液不足大便乾硬的要用芒硝,老人、小兒科、體弱者可以用增液湯。藥的劑量也很重要,劑量太重反而造成腹瀉,太輕也沒有療效。便秘不是難治的病,光用瀉藥只能治標,一定要找到真正的原因,才可以不需依賴藥物。平時應養成多吃蔬菜、水果,適量喝水,不要常吃油炸類。保持心情愉快,不要給自己壓力,壓力一大,自律神經就會失調。也不要暴飲暴食,否則會造成腸胃平滑肌過勞,強直僵硬,也會影響腸胃蠕動。

轉載請著名出處:http://www.facebook.com/notes/%E4%B8%AD%E9%86%AB%E5%B8%AB-%E9%99%B3%E4%B8%96%E5%B3%B0-%E6%B8%9B%E9%87%8D-%E9%81%8E%E6%95%8F/%E8%85%B8%E8%83%83%E5%B9%B3%E6%BB%91%E8%82%8C%E9%81%8E%E5%8B%9E%E9%80%A0%E6%88%90%E4%BE%BF%E7%A7%98/200697053325453

春夏養生必勝密技

現正是春夏交接的季節,內經說「春夏養陽」,除了說明養生應注重陽氣之外,更要注意的是避免外感入侵。因為「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因此要常保持身體的陽氣充足的狀態才不容易生病。此時恰逢季節交替,冷熱不定,燥濕不調,容易使得身體機能發生紊亂。然而天氣愈加炎熱,藥膳補藥能否服用呢?其實只要選材得當,辨證合宜,也就沒什麼問題了。

綠豆薏仁湯、酸梅湯和冬瓜露等,都是夏天常見的飲品,甚至西瓜也是消暑常吃的水果。並非所有人都不能吃冰冷的食物,只要是平常人體質中和者,適量的食用涼性的食物,不但美味還可以消暑,有何不可?但是過量就不好,尤其是冰品,更要節制,即內經裡提醒我們「春夏養陽」的道理就在這裡。

藥膳所用的藥材如白木耳、藕節、綠豆、蓮子、山藥、薏苡仁、枸杞、烏梅、山楂、菊花、玉竹、麥門冬、沙參…等,對人體的作用較為緩和,相對副作用也較小。如果是治療疾病之藥材,如:黃柏、大黃、黃連、黃芩等藥材,比較峻厲,副作用也較大,在食用上必須特別小心,應由中醫師辨證處方才能服用。

夏天天熱,若有鼻病者且較易流鼻血可用:桑白皮二錢、藕節六錢、麥冬三錢、地骨皮二錢、金銀花三錢,加適量冰糖及適量水煮20分鐘後放涼,濾掉藥渣,當飲料服用服可止鼻血,又有生津止渴、降火、預防鼻病之療效。

因多食冰冷,造成的食慾不振、腹瀉,可用黨參二錢、茯苓二錢、白朮二錢、扁豆二錢、陳皮錢半、山藥二錢、甘草一錢、蓮子二錢、砂仁錢半、薏苡仁三錢、玉竹二錢,以上用三碗水煮成0.8碗,可以健胃補脾,增加食慾,又可止瀉。但因飲食不潔造成的腹瀉則千萬不可服用此方。

口乾舌燥、咽乾、火氣大、牙齦腫痛、便秘,可用菊花三錢、麥冬三錢、玄參二錢、生地三錢、甘草一錢、知母二錢,加入適量水後煮20分鐘,再加入乾薄荷三錢 (後下) 煮3分鐘,濾掉藥渣,當茶服,可清暑解渴、退火、又可潤腸,幫助排便。多食用綠色蔬菜也可幫助排便。

不易入睡、眠淺、易醒、健忘,可用百合三錢、茯神三錢、生地三錢、遠志二錢、柏子仁二錢、丹參二錢、知母二錢、甘草一錢、川芎一錢半、酸棗仁三錢,用三碗水煮成0.8碗,睡前二小時服用,可以幫助睡眠,增強記憶。睡眠充足,情緒自然穩定,抵抗力也可增加。睡眠障礙者常有心理因素、壓力因素,因此心情放鬆,不要為了小事發脾氣,凡事放寬心,不要想太多,也能有助於睡眠。

咳嗽的中醫居家護理

現在正是冬末時期,天氣又濕又冷,又遇上流行性感冒肆虐,許多人因此出現了頭痛、全身酸痛、發燒、咳嗽、以及喉嚨痛的症狀。在東漢時期,張仲景(註)的傷寒論就對此症狀有所論述,「…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和現在的流行性感冒極為類似,可知中醫對於流行性感冒的治療也有二千多年的歷史。

然而醫學不斷進步,西醫已有很好的治療模式,對於流行性感冒症狀的緩解確實有幫助,在初期若能應用抗病毒藥物也可能縮短病程,但只對A型流行性感冒病毒有效,易產生抗藥性,且有中樞神經及腸胃道的副作用,而使其臨床使用受限。而在中醫門診中,也常遇到感冒症狀大部分治好了,但咳嗽卻拖了一個多月還沒好,今年冬天特別多這類患者,因此提供一些居家護理的方法以供參考。

中醫認為咳嗽還可以細分很多證型,因流行性感冒引起的咳嗽大都屬於外感,可簡單分為寒咳與熱咳。一般而言,「喉嚨會痛、痰黃、舌尖紅」為「熱咳」;「喉嚨不痛、痰白泡沫狀、舌淡紅、四肢容易冰冷」者為「寒咳」。

屬於「寒咳」者,可用薑(2-3片)、蔥白(2-3段)以用沸水250c.c.煮2-3分鐘,熱服可以祛寒。「熱咳」者,可用金銀花(約10g)先煮10分鐘,再加入薄荷(乾品10g)煮1-2分鐘,溫服。不論寒咳與熱咳,多休息、多喝溫水也是必要的。

痰黃是因為發炎,飲食盡量清淡,不要吃烤、炸、辣,可以多吃水梨、白蘿蔔、苦瓜、絲瓜、奇異果等涼性食物,此外,可以羅漢果、彭大海、陳皮、桔梗來當作潤喉的茶飲,其中彭大海有滑腸作用,脾胃虛弱易腹瀉者應慎用。因為晚上睡覺時,痰排出的功能較差,留在氣管的時間較長,痰容易變黃,所以早上第一口痰常是黃色的,和發炎不能混為一談。

穴位按摩可以按迎香、風池、曲池、合谷:

迎香:在鼻孔旁開約0.7公分與法令紋交接處
風池:在後頸部,中線旁開約三指幅(食指、中指、無名指),入髮際約一公分處。
曲池:曲肘時,肘橫紋上端盡頭處(大拇指側)再往外約0.5公分處
合谷:在虎口,即大拇指與食指中間的肉,按的時候朝食指的掌骨下緣按,會有酸脹的感覺。

咳嗽常常是感冒之後的後遺症,如果保養得宜,配合適當的中醫中藥調理,可依個人體質需要,辨證論治,讓咳嗽好的更快,使抵抗力增加,日後感冒的機率降低,身體也變的更加健康。

註:張仲景是漢代末年極為優秀的醫師,後世稱之為醫聖,在中醫界的地位不亞於華陀。張仲景著有「傷寒雜病論」一書。

中醫治療耳鳴的醫案

耳鳴一直都不是好治的病,不論是針灸還是吃中藥,都不一定治的好。

不過有一個令人振奮的病例,最近發生的,患者有三叉神經痛、耳鳴的主要症狀,常常背痛。

其聲音沙啞,個性急躁,年約45,女性,最近MC週期不穩定,四月份MC沒來,五月份點滴不暢,但沒有相關的更年期症狀。

把脈是右手弦滑,但重按有一點緊,像是脈形弦緊,但是其勢卻是弦滑。以三菽之力浮取時又有痰飲,無限細絲。左手脈象弦脈為主,三菽浮取時也有無限細絲,但往來不流利,應為有瘀。臉色暗沈,舌暗紅,少苔。

 

因其背痛,雖不是主症,但其為督脈和太陽經病位,可知氣無法上達,造成頭面五官的問題。

脈象來看,雖然有弦脈,但還有一些兼脈,如弦緊為寒,弦滑為濕痰。

舌暗紅,左脈浮取往來不流利,為有瘀。

 

辨證為太陽經病寒濕痰瘀

 

[針灸處方] 下關 四白 顴寥 頰車 合谷

[科中處方] 葛根湯  丹參  延胡索  白芷  小活絡丹散  3*7

 

MC週期不穩定,以平補調理

[自費處方] 紅棗  枸杞子  黨參  七帖

 

一週後回診,病人自述耳鳴緩解,尤其是左耳,好像爬上高山耳鳴,吞口水後,耳朵就突然通了。三叉神經痛減。六份月MC有來,量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