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脈到底在把什麼? 肝腎陰虛是甚麼意思?

把脈到底在把什麼?

醫生把完脈說我肝腎陰虛是甚麼意思?

肝腎不足又是甚麼意思?

首先我們要先理解中醫的臟腑名詞絕對不等於西醫的臟腑名詞。

肝腎不足也好,肝腎陰虛也好,就是一個身體的狀態。

絕對不是說您的肝臟或是腎臟出了什麼問題。

會有這樣的誤會,可以從西方醫學進入中國開始,Liver就翻譯成肝臟,Kidney就翻譯成腎臟。以六書的文字學來說就叫做假借。等於是從那個時間點起,「肝」除了表示中醫的「肝」,又同時表示西醫的「liver」。

再來說狀態的問題,肝腎不足是個狀態,肝火亢盛是個狀態。

西醫的話,貧血是個狀態,高血壓是個狀態。

肝腎不足可能會有腰酸,貧血可能會有姿勢性眩暈。

肝火亢盛可能容易生氣,晚上不好睡;

高血壓可能臉色較紅潤,肩頸容易僵硬,也有較高的中風的風險。

但這些都不是絕對的,只能說身體在某個狀態下,會有這樣的趨勢發展。

反過來說,腰酸不一定是肝腎不足造成的,也可能是氣滯血瘀造成的,也可能是外傷傷及經絡造成的,所以不能說一看到腰酸就說是肝腎不足。

眩暈也是有很多原因,貧血是一個原因,太累也是一個原因,內耳淋巴的問題、耳石脫落的問題…原因其實很多。

臉色紅潤也不一定是高血壓,可能他剛喝完酒,或是剛洗完熱水澡,或是剛剛被雞排妹親了一下,害羞而臉紅。

我們回到中醫來說,一個體質的狀態,是有一個趨勢發展的,我們稱做病勢,關於體質,可以從把脈看出一二,但以一個沒有超能力的中醫來說,要靠把脈就說出您的症狀,是有點難度的,除非某一個特定的脈象非常明顯。

中醫自古以來就是望聞問切,望診、聞診、問診、切診。問診還排在切診之前(切診就是把脈)。

回到一開始的問題,把脈在把什麼?把脈是把您脈的大小、強弱、流利度、脈形、脈位來判斷您的臟腑、寒熱、虛實…等關於您體質的訊息。

肝腎不足和肝腎陰虛其實有點類似,因為肝腎同源,有時候肝血不足多一點,有時候腎陰不足多一點,而在中醫理論,血又屬陰,因此說肝腎不足和肝腎陰虛並無太大差異,肝腎陰虛講的倒是比較精確,肝腎不足範圍就大了一些。

他們臨床上「可能」會有一些表現,例如:肝腎不足,真陰虧損,憔悴羸弱,自汗盜汗,水泛為痰,發熱咳嗽,目眩頭暈,消渴失音。慢性神經衰弱,腰酸足軟,遺精夢泄,頭目暈眩,自汗盜汗,消渴,糖尿病,尺脈虛大。耳鳴,眼睛疲勞,夜尿,慢性腎炎,月經不順…。

如果您有以上症狀,也不一定是肝腎不足,如果中醫診斷您為肝腎不足,您也不會上面的症狀全中獎。

中醫師會根據您的體質、脈象還有您口述的症狀來開藥,因此中藥還是經由中醫師處方後服用,才會對證喔!

三伏天投影片背景

三分鐘看懂望聞問切

「醫生,我為什麼常嘴破?」「醫生,我為什麼會口臭?」「醫生,為什麼…?」身為一個醫生,總會面臨這些問題,但是不是醫生都知道為什麼?試想醫生診察不過幾分鐘,就算是西醫也需要做很多檢查,為什麼病人總是期待中醫師把脈後就要說出病人身上有什麼問題?

中醫常講望聞問切,「切」就是把脈,是排第四名,第三名還有問診呢!大家都認為大陸的中醫比較好(雖然這不是重點,台灣也有很多好中醫),那我就講一個浙江來的病人,本來是失眠,他知道水煎藥比較好,所以一進來診間就說他不要健保藥,只要水煎藥,我就幫他診斷後開了水煎藥,幫他煎好七天份,隔天來拿。

喝完之後,再回診,他對於療效頗為肯定(只能說健保的中藥治療失眠效果真的沒那麼明顯,而水煎藥真的快很多),於是又叫我幫他調其他婦科的部分,順便幫他在浙江的女兒寫個藥方,他跟我說了一些他女兒的狀況,因為對我開藥很信任,即使沒把脈他也可以接受。我說這樣不好吧!他仍堅持要我寫藥方給他,所以我就恭敬不如從命,此時心中早已有處方了。

由此可見,連大陸人都可以接受中醫師不把脈,也知道把脈只是診斷的一部分,當然,若是有病人來,手一伸便要我說他身體的狀況,我也可以說,只是若病人可以多給一些線索,診斷一定更準確。或是說配合望診、聞診、問診之後,肯定比單獨把脈更準。

今年過年,我們一家三口去東京。鑑於去年去新加坡,我兒子第二天就發燒,還好只燒半天。所以這次去日本,媽媽就很注意兒子的身體狀況,我兒子今年三歲,很愛說話,但其實表達不是很精確,一直說頭痛,生病,喉嚨痛…媽媽又「很」關心他,但我在旁邊發揮中醫望診和聞診的技能,我說:「看他這麼有活力,聽他講話這麼有力氣,一定沒事的。」這就是中醫的望診和聞診啦!

~~@@ 認識鼻竇炎的中醫療法: @@~~

10251932_809675605760925_1577227106552468830_n
~~@@ 認識鼻竇炎的中醫療法: @@~~
鼻竇是頭骨內的空腔,每個鼻竇都和鼻孔相通,空腔內的黏膜所分泌的黏液會順利排出。如果這個排出的功能不順暢,鼻竇內的黏液就會累積,細菌開始滋生,造成發炎現象,鼻竇到最後就累積了一大堆黏液或是膿鼻涕。這就是鼻竇炎的成因。

西醫治療鼻竇炎,也許有其優勢,例如:在急性期使用抗生素,或洗鼻子可以快速的清掉濃稠的鼻涕,但對於慢性鼻竇炎,反覆發作,有時也束手無策。

這是因為慢性鼻竇炎不是單純細菌感染,而是慢性發炎,鼻竇黏膜會不斷分泌黏液,加上排出的功能變差。慢性發炎通常體質有內熱,排出的功能變差則是因為肺氣虛弱造成。

常見辯證論治有以下分類:

肺經風熱:常見於感冒引起的急性鼻竇炎,因為是病毒感染,一般抗生素只是預防細菌感染,但病根仍是病毒,所以抗生素效果不好是正常的,應配合中藥治療,常用銀翹散合辛夷清肺湯加減。

肝膽鬱熱:因為肝經循行經過鼻腔,如果有肝火的人,則要考慮肝膽鬱熱,常用小柴胡湯合龍膽瀉肝湯加減。

脾經濕熱:常吃烤炸辣的人,飲食過於油膩,就會造成脾經溼熱,常用補脾胃瀉陰火升陽湯加減。

肺脾氣虛:講話聲音較小,不喜說話,容易疲累,屬於肺脾氣虛,有時候容易乾咳,胃容易脹氣,常用補中益氣湯合玉屏風散加減。

肺寒水飲:生性怕冷,有病鼻過敏病史,遇到冷空氣就會鼻塞,鼻水直流,但平時常有鼻涕倒流的人可用小青龍湯加減。

當然體質辯證是很細緻複雜的技巧,有些人可能同時有兩種以上的體質,因此藥方的運用常會有所變化,甚至同一個人的體質在不同的時間也會有變化。我的病人偶爾會問我,為什麼每週的藥都不一樣? 正是因為體質隨著時間和治療過程都會有所變化,一方面吃藥會改善體質,一方面若是沒有照建議,飲食沒有禁忌,作息不正常,體質反而會變更差。如果每週的藥都一樣,那就不需要醫師把脈開藥了,不是嗎?

桂枝湯 《名方配伍分析及應用》

桂枝湯 《名方配伍分析及應用》

  【方源】《傷寒論》

【處方】桂枝 (去皮) 芍藥各9g甘草(炙)各6g 生薑9g(切) 大棗12(擘)

【用法】水煎,適寒溫服。服已須臾,啜熱稀粥適量,以助藥力。溫服令一時許,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1服汗出病癒,停後服,不必盡劑;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後服小促其間,半日許令3服盡。若病重者,1日1夜服,周時觀之。服1劑盡,病證猶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2~3劑。

【功能】解肌發表,調和營衛。

【主治】外感風寒,汗出惡風,頭痛發熱,鼻鳴乾嘔、苔白不渴,脈浮弱或浮緩;雜病、病後、妊娠、產後等見時發熱,自汗出,微惡風,屬營衛不和者。現用於感冒、流行性感冒見上述症狀者。

【配伍分析】

1.《注解傷寒論》《內經》曰:辛甘發散為陽,桂枝湯,辛甘之劑也,所以發散風邪。風淫所勝,平以辛,佐以苦甘,以甘緩之,以酸收之。是以桂枝為主,芍藥、甘草為佐也;風淫於內,以甘緩之,以辛散之。是以生薑、大棗為使者也。

2.《金匱方論衍義》此證亦出《傷寒》厥陰證中。蓋內有虛寒,故下利,脹滿;表邪未解,故身體疼痛;於是以下利為重。先洽其裏,後治其表者,若《傷寒》太陽證以醫下之,續得下利清穀不止,身疼痛者,急當以四逆湯救裏;清便自調,然後以桂枝湯救表此類也。

3.《金鏡內台方議》中風者,乃風邪之氣傷人衛氣,而成此症也。衛氣受風則強,強則自汗出而常惡風。衛強則榮弱,榮弱則發熱,頭體痛,脈浮而緩。是以自汗惡風,發熱頭體痛,脈浮而緩者,此乃中風症也。經曰:風淫于內,以辛散之,以甘原緩之。乃用桂枝為君,以散邪氣而固穢氣;桂枝味辛甘性熱,而能散寒風,溫強穢氣,是辛甘發散為陽之意也。芍藥味酸性寒,能行榮氣,退熱,理身痛,用之為臣。甘草、大棗味甘而性和,能偕穢氣之氣而通脾胃之津,用之為佐。姜味辛性溫,而能散邪佐氣,用之為使。先聖配此五味之藥以治傷寒者,乃專主中風之症,而行解肌之法也。若非自汗惡風之症,不可服也。經曰桂枝下咽,陽盛則斃者,是也。

4.《醫方考》桂枝味辛甘,辛則能解肌,甘則能實表,經曰:辛甘發散為陽,故用之以治風;然恐其走泄陰氣,故用芍藥之酸以收之;佐以甘草、生薑、大棗,此發表而兼和里之意。

5.《景岳全書》桂枝性散,芍藥性斂,以芍藥從桂枝則桂枝不峻;以桂枝從芍藥則芍藥不寒。然以芍藥之儒終不勝桂枝之勇,且芍藥能滋調營氣,適足為桂枝取汗之助,故桂枝湯亦是散劑,但麻黃湯峻,而桂枝湯緩耳。

 

  6.《傷寒纘論》此方專主衛受風邪之證。以其衛傷不能外固而自汗,所以用桂枝之辛發其邪,即用芍藥之酸助其陰然一散一收,又須甘草以和其胃。況發汗必須辛甘以行陽,故復以生薑佐桂枝大棗佐甘草也。但方中芍藥不言赤白。«聖惠»與節庵俱用赤,孫尚與叔微俱用白,然赤白補瀉不同。仲景雲:病發熱汗出,此為營弱衛強。營雖不受邪。終非適平也,故衛強則營弱,是知必用白芍藥也。營既弱而不能自固,豈可以赤芍藥瀉之乎?雖然,不可以一律論也。如太陽誤下而傳太陰,因而腹滿時痛,則當倍白芍補營血之虛。若夫大實者必加大黃,又宜赤芍以瀉實也。至于濕熱素盛之人與夫酒客輩,感寒之初身寒惡熱者,用桂枝湯即當加黃芩以勝熱,則不宜白芍以助陰。貴在臨證活法也。

7.《傷寒附翼》此為仲景群方之魁,乃滋陰和陽,調和營衛,解肌發汗之總方也。即用芍藥止汗,生薑之辛,佐桂以解肌,大棗之甘,佐芍以和里。桂、芍之相須,薑、棗之相得,陰陽表里,並行而不悖,是剛柔相濟以為和也。甘草甘平,有安內攘外之功,用以調和氣血者,即以調和表里,且以調和諸藥矣。而精義尤在啜稀熱粥以助藥力。蓋穀氣內充,外邪勿複入,熱粥以繼藥之後,則餘邪勿複留,複方之妙用又如此。故用之發汗,自不至於亡陽;用之止汗,自不至於貽患。

8.《醫方集解》此足太陽藥也,仲景以發汗為重,解肌為輕,中風不可大汗,汗過則反動營血,雖有表邪,只可解肌,故以桂枝湯少和之也。經曰:風淫所勝,平以辛涼,佐以苦甘,以甘緩之,以酸收之。桂枝辛甘發散為陽,臣以芍藥之酸收,佐以甘草之甘平,不令走泄陰氣也。薑辛溫能散,散寒止嘔;棗甘溫能和,此不專于發散,又以行脾之津液而和營衛者也。麻黃湯專于發散,故不用薑棗,而津液得通矣。

  9.《金匱要略心典》下利腹脹滿,裡有寒也。身體疼痛,表有邪也。然必溫其里而後攻其表,所以然者,裡氣不充,則外攻無力,陽氣外洩,則裡寒轉增,自然之勢也。因四逆用生附,則寓發散於溫補之中,桂枝有甘、芍則兼固裡於散邪之內。仲景用法之精如此。妊娠二三月,往往惡阻不能食是已。無寒熱者,無邪氣也。夫脈無故而身有病,而又非寒熱邪氣,則無可施治,惟宜桂枝湯和調陰陽而已。徐氏云,桂枝湯外証得之,為解肌和營衛,內証得之,為化氣調陰陽也。

 

 

 

10.《絳雪園古方選注》桂枝湯,和方之祖,故列于首。《太陽篇》云:桂枝本為解肌,明非發汗也。桂枝、甘草辛甘化陽,助太陽融會肌氣;芍藥、甘草酸甘化陰,助太陽融會肌氣;芍藥甘草酸甘化陰,啟少陰奠安營血;薑通神明,佐桂枝行陽;棗泄營氣,佐芍藥行陰;一表一里,一陰一陽,故謂之和。加熱粥,內壯衛陽助藥力,行衛解腠理鬱熱,故曰解肌。邪未入營,而用白芍者,和陽解肌,恐動營發汗,病反不除。觀此足以貫通全部方法,變化生心,非仲聖其孰能之?

11.《醫宗金鑒》名曰桂枝湯者,君以桂枝也。桂枝辛溫,辛能發散,溫通衛陽。芍藥酸寒,酸能收斂,寒走榮陰。桂枝君芍藥,是於發汗中寓斂汗之旨;芍藥臣桂枝,是於和榮中有調衛之功。生薑之辛,佐桂枝以解表;大棗之甘,佐芍藥以和中。甘草甘平,有安內攘外之能,用以調和中氣,即以調和表裡,且以調和諸藥;以桂、芍之相須,薑、棗之相得,借甘草之調和,陽表陰裡,氣衛血榮,並行而不悖,是剛柔相濟以相和也。而精義在服後須臾啜稀粥以助藥力。蓋穀氣內充,不但易為釀汗,更使已入之邪,不能少留,將來之邪不得複入也。又妙在溫覆令一時許,啜熱微似有汗,是授人以微汗之法也。

12.《傷寒貫珠集》此方用桂枝發散邪氣,即以芍藥攝養津氣,炙甘草合桂枝之辛足以攘外,合芍藥之酸足以安內,生薑、大棗、甘草相合補益營衛,亦助正氣去邪氣之用也。蓋以其汗出而邪不出,故不用麻黃之發表,而以桂枝助陽以為表,以其表病而裡無熱,故不用石膏之清裡,而用芍藥斂陰以為裡,此桂枝湯之所以異於麻黃、大青龍也。

13.《漢方簡義》方用桂枝之辛溫,疏衛而通陽;芍藥之酸寒,和營而破陰。因桂為血份陽藥,主走表;芍為血份陰藥,主走裡;今以二物平配,則桂得芍,而不任性走表;芍得桂,而不任性走裡;而行于營衛,然後用生薑之辛溫以散之,甘草之甘平以知之,更用大棗之甘平以滋之,即頭頭是道矣。

14.《成方便讀》夫風為陽邪,性喜疏泄,故一傷太陽之表,即入于營,營血為其優攘而不宇,則自汗出而邪仍不解,此風中仍有寒氣,所謂三冬蔆冽之風,否則焉能即傷太陽之表,而有頭項強痛發熱惡風等証?若春夏之風,其氣和緩,即傷之亦不過頭痛鼻塞、咳嗽發熱,為肺之表耳。即如麻黃湯之治寒傷營,寒中亦有風邪,若無風邪,寒氣何能過衛入營?故風者善行數變,寒不能獨傷人,避風以沖其先,引而入之,乃能為病。由同觀之,亦不必拘定桂枝湯治風傷衛,麻黃湯治寒傷營,為成法也。總之,麻黃湯治寒多風少,寒氣之重者也;桂枝湯治風多寒少,寒氣之輕者也。故此方以桂枝入營散寒,隨生薑外出于衛,微微汗出,使寒去即風亦去,營中本為風邪優攘,恐桂枝、生薑之過于辛散,故以白芍陽而斂營,甘草和中而緩急,大棗以養脾陰,以脾者營之源,且與生薑合用,又可以和營衛致津液也。

15.《金匱要略方義》本方乃解肌發汗之劑,仲景常以自汗出、脈浮緩(或浮弱)為運用本方之辨証要點。凡風寒在表,不任大發其汗者,均可與本方為發其汗,解表邪而和營衛,營陰不固之症而毅。衛分受邪,則失其衛外固密之職,進而營陰無戶,則失其營內守藏之性,于是形成了衛中邪盛,營中陰污之營弱衛強、衛氣不共宋氣諧汗之証。治宜解肌發表,使陰平陽秘,營衛和諧,則邪氣病愈。方中已辛甘溫之桂之為君藥,解肌發汗,兼可調和營衛;以酸寒等量白芍為臣,斂陰和營,並能養血益陰;兩者相伍,一散一收,散者衛分之邪,收者斂營分之陰,發汗之中寓斂汗之旨,疏衛之中有和營之功,且可汗不傷陰血,斂不留邪氣;佐以生薑、大棗,既有辛甘發散之力,又無溫燥傷陰之弊,且可調和營衛而和氣血;同時大棗與白芍配伍,尚能益陰養血,助脾化津,滋汗源而營血;使以甘草調和諸藥,且得桂枝則辛甘養陽,得白芍則甘酸化陰;大棗與甘草合用,尚能益脾和中而扶正氣。誠如«醫宗金鑒»所說:以桂芍之相須,薑棗之相得,藉甘草之調和,陽表陰里,氣衛血宋,並行而不桲,是剛柔相劑以相和也。其用法之啜熱稀粥,一是助藥力以取汗,一是益胃氣以化精微;取微汗者,使之汗不傷正,汗出表和,邪去正复,外邪不致再入。總之,此方用藥到用法,處處經當,環環周密,實為解表和營之良方,非但外邪傷表營衛不和表虛自汗者當用,凡屬營衛失調諸証,亦宜用之。故«金匱要略»以此治下利里和而表不解之身體疼痛,以及妊娠初期氣血不和之陰脈小、不能食等。

【臨床應用】

  1. 傷風《全國名醫驗案類編·續編》:趙云龍,年52歲,商,住南通,患傷風。感受風寒,頭痛有汗,譫語狂笑,大便不通,已經6日,小便自利,身熱惡風,脈浮而大,宜桂枝湯。桂之6g,赤芍藥6g,甘草3g,生薑2片,紅棗2枚,服后笑語皆止,第2日大便自通,3日而愈。
  2. 發熱《傷寒論通俗講話》:病者某某,女,成人。近1年來,每天都出現2~3次發熱、汗出。查其飲食、大小二便、睡眠皆佳。曾按陰虛治療,服藥20余劑無效。診其脈緩軟,舌淡苔白,辨為營衛不和,用桂枝湯原方服2劑即熱止汗不出。
  3. 皮膚病《浙江中醫雜誌》(1965,5:30):以桂枝湯為主,治療多形紅斑、濕疹、蕁麻疹、皮膚搔癢症、冬季皮炎、蛇皮癬等多種皮膚病之屬風寒,營衛不和,血脈阻滯舌苔薄白,脈象浮緩或浮滑,以即有每逢冬季發作,春暖時症狀減輕的規律者,獲得滿意效果。具體運用時,挾濕者,可加化濕利濕之品,如茅术、羌活、獨活、防己、赤小豆、茯苓皮、薏苡仁、車前之類;營血不足者,加當歸、首烏、雞血藤、丹參之類。
  1. 妊娠惡阻《新中醫》(1984,4:12):病者王某某,24歲。妊娠月余,嘔吐頻頻,曾服中藥10余劑乏效,繼又住院3天,中西醫針藥並舉仍嘔惡冲心難忍。近幾天又增腹痛,望其面色,語聲無力,無食欲,強食之則食之即吐,小便黃,大便干,舌苔舌質無明顯變化,脈數。診為冲氣上逆,非降逆平冲不能止嘔。遂用桂枝、白芍各10g,竹茹、生薑各9g,大棗3枚,炙甘草3g。服1劑,自覺心中安定,嘔吐有所減輕。連服3劑,嘔吐已止,腹痛除,胎氣安。作者指出,本方所治之妊娠惡阻,以既無明顯寒象,又無明顯熱象為宜。

 

  1. 偏癱《河南中醫》(1986,2:36):應用本方家味:桂枝12g,白芍15g,甘草10g,生薑10g,大棗7枚,紅花9g,防風9g。因汗出過多,營陰耗傷重者白芍可增至30~40g;瘀血較重者,可減白芍量加赤芍;氣息低微,精神萎靡,脈服者加黃氏。治療偏癱24例,療效標準:勞動力恢復,生活能自理者,為臨床治愈;症狀明顯改善,肢體能扶杖活動,言語不清者能說簡單生活用語,為顯效;服藥後症狀少有改善者為好轉。結果:服藥最少者14劑,最多者103劑,平均58劑。臨床治癒者15例,顯效6例,好轉3例。
  1. 老年性皮膚搔癢症《山東中醫雜誌》(1988,6:23):應用本方加味:桂枝10g,白芍10g,雞血藤30g,當歸10g,防風10g,炙甘草5g,大棗5枚,生薑3g,用水浸泡1日後,第1遍間取250ml,分早晚2次服用;第2遍煎至2500ml于晚上服藥后,趁藥液溫熱擦洗患處15~25分鐘,日用1劑;治療老年性皮膚搔癢症31例。結果:痊癒(自覺症狀完全消失,隨訪1年無復發)79例;好轉(症狀消失,有複發現象,應用本方治療仍有效)9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3%。
  1. 頸椎病《國醫論壇》(1991,6:18):應用本方加味:桂枝、白芍各15g,葛根、伸筋草各20g,丹參30g,炙甘草10g,生薑3g,大棗5枚。每日1劑,每天早、晚各服200~500ml,治療頸椎病301例。結果:痊癒(各種症狀看體征好轉)258例;顯效(病狀大部分消失,體征明顯改善,能堅持工作)24例;有效(症狀和體征好轉)12例;無效(體征及症狀無改變或加重)7例;總有效率為5%。

 

  1. 小兒多動症《湖北中醫雜誌》(1994,3:33):應用桂枝湯:桂之6g,白芍15g,炙甘草4g,生薑4片,大棗4枚(此為5歲左右小兒的劑量),治療小兒多動症30例。結果:痊癒8例,顯效17例,改善3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3%。病程在2個月以內者6例均獲痊癒,病程在半年以內者共11例,其中痊癒2例,顯效9例。無效病例均為病程在3年以上的患兒。

 

  1. 小兒地圖舌《上海中醫藥雜誌》(1995,3:11):以本方加減:桂枝3g,白芍5g,甘草3g,生薑3片,紅棗7枚;舌紅少苔者,加北沙參、麥冬;大便秘結者,加麻仁;盜汗者,加龍骨、生牡蠣;厭食者,加川斛、炒内金。治療小兒地圖舌38例。結果:一個療程后38例地圖舌消失21例,有效率為71%。

 

  1. 白細胞減少症《山東中醫雜誌》(1995,5:205):用本方加味(虎杖、制黃精、絞股藍),治療白細胞減少症35例,並與口服鯊肝醇片35例對照。結果:治療組治愈25例,好轉9例,總有效率14%。對照組治愈7例,好轉17例,總有效率74.29%。兩組比較差益顯著(P<0.01)。

【按語】

桂枝湯被歷代醫家群方之冠,又被喻為和方之祖。上述各加方論中可以看出,其臨床要義實為“ 調和”二字。在仲景書中,該方乃解發汗之劑,以自汗出、脈服緩(或浮弱)為運用本方之辯証要點,凡風寒在表,不任大發其汗者,均可與本方微發其汗,解表邪而和營衛。其主治証的病机乃衛分受邪,失其衛外固密之職,進而營陰無護,失其手藏之性,以致衛中邪盛,營中陰污之營弱衛強、衛氣不共營氣諧汗之証。治宜解肌發表,調合營衛,使陰平陽秘,營衛和諧,則邪氣病愈。方以桂枝之辛甘溫熱為君藥,解肌發汗,兼可調合營衛;以白芍之酸寒為臣,斂陰和營,並能養血益陰。兩者相伍,一散一收,散者衛分之邪,收者斂營分之陰,發汗之中寓斂汗之旨,疏衛之中有和營之功,且汗不傷陰血,斂不留邪氣。佐以生薑、大棗,既有辛甘發散之力,又無溫燥傷陰之弊,又可調合營衛而和氣血。大棗與白芍配伍,尚能益陰養血,助脾化津,滋汗原而營血。使以甘草調和諸藥,得桂枝則辛甘養陽,得白芍則酸化阻。

大棗與甘草合用,則能益脾和中而扶正氣。諸藥相伍,藥理合調,不仅能外衛,而且能內合脾胃,因此,不論外感還是內傷染病,只要病肌符合營衛不調或脾胃部合者,本方皆有良效。章虛谷云:“此方立法,脾胃以營衛,周行一周,融表里,調陰陽,和氣血,通經脈,能使塞者通,逆者順,偏者平,格者和,是故無論内傷外感,皆可取法而治之。”而柯韵伯則將使用本方的治征概括為:“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惟以脈弱自汗為主耳。”現代研究亦確證了桂枝湯的調節作用,並且該作用屬于雙向調節。表現在對體溫、汗液排泄、心率、血壓、大腸的排泄功能等多生理、病理變化的調整上。並且發現這些調節作用的前提,必須建立在特定的病理基礎上,與一定的病理狀態相聯系。此外,本方的服法對療效亦有肯定的促進效果,藥后啜熱稀粥,其法十分重要,原理在于:一是助藥力以取汗,一是益胃氣以化精微。如果不依法採用,方藥肯定達不到預期療效,甚至無效。徐靈胎對此論曰:“桂枝本能不能發汗,故須助以熱粥。《内經》云‘穀入于胃,以傳于肺’,肺主皮毛,汗所出,啜粥充胃氣以達于肺也。”除了啜熱稀粥,還須溫覆以取微汗。所謂微汗,即是周身微感濕潤,不能大汗淋漓,這樣才能汗不傷正,汗出表和,邪去正负,外邪不致再入。再者,桂枝湯方還創造了“中病即止”的服藥方法,即得微汗,停后

服;不得汗,則后服“小促其間”。總之,此方用藥到用法,處處精當,環環周密,實為調和營衛、調和脾胃之良方。《今匱》以此治下利里雖和而表不解之身體疼痛,以及妊娠初期氣血不和之陰脈小、不能食等,皆據藥理而應用之典範。后世在此基礎上擴大應用範圍,用于無名低熱之久治不愈、頑固自汗服固表藥無效、慢性功能性腹瀉、虛寒性胃痛、痙攣性腹痛、血管性頭痛、關節炎、原發性坐骨神經痛、面神經麻痺、蕁麻疹、皮膚搔癢症、妊娠惡阻、過敏性鼻炎等。

銀翹散 《名方配伍分析及應用》

銀翹散 《名方配伍分析及應用》

【方源】《溫病條辨》

【處方】連翹30g 銀花30g 苦桔梗18g 薄荷18g竹葉12g 生甘草15g 芥穗12g

淡豆豉15g 牛蒡子18g

【用法】上為散。每服18g,鮮蘆根湯煎,香氣大出,即取服,勿過煮。肺藥

取輕清,過煎則味厚入中焦也。病重者,約二時一服,日三服,夜一

服;輕者,三時一服,日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作再服。

【功能】辛涼透表,清熱解毒。

【主治】太陰風溫、溫熱,瘟疫、冬塭,初起但熱不惡寒而渴者。

【配伍分析】

1.《溫病條辨》本文僅遵«內經»風淫于內,治以辛涼,佐以苦甘;熱淫于內,治以減寒,佐以甘苦之劑。又宗喻嘉言芳香逐檅之說,用清心涼膈散,辛涼苦甘,病初起,且去入里之黃芩,勿犯中焦;加銀花辛涼,芥穗芳香,散熱解毒,牛蒡子辛平潤肺,解熱散結,除風利咽,皆手太陰藥也。此方之妙,預護其虛,純然清肅上焦,不犯中下,無開門揖盜之弊,有輕以去實之能,用之得法,自然奏效。

  1. 《成方便讀》銀翹散,治風溫溫熱,一切四時溫邪。病從外來,初起身熱而渴,不惡寒,邪全在表者。故以辛涼之劑,輕解上焦。銀花、連翹、薄荷、荊芥,皆辛涼之品,輕揚解散,清利上焦者也。豆豉宣胸化腐,牛蒡利膈清咽,竹葉、蘆根清肺胃之熱而下達,桔梗、甘草解胸膈之結而上行,此淮陰吳氏特開客氣溫邪之一端,實前人所未發耳。
  2. 《醫方概要》治溫邪初起。以牛蒡宣利肺氣而滑利竅;豆豉發越少陰陳伏之邪,為君;以銀花、連翹甘涼輕清,宣洩上焦心肺之邪為臣;荊芥散血中之風;薄荷辛涼,宣肺胃之熱而洩風;竹葉清心肺;甘、桔解毒開肺,載諸藥上浮;蘆根清胃熱,合辛涼輕劑而治肺胃上焦風溫,但熱無寒;咳嗽不爽,加杏仁、象貝;口燥加花粉;熱重加山梔、黃芩;脈洪口渴,石膏亦可加。吳氏以銀翹散為主,治津氣內虛之人。
  3. 《實用方劑學》銀花、連翹散為治溫病之主藥;薄荷、荊芥以散風;竹葉、甘草以清熱(此四味為佐);用桔梗為使,輕陽以開其上;加蘆根為引,甘淡以泄于下;而以牛蒡、淡豉為臣,通玄府以逐邪,俾為汗解,此亦辛涼苦甘之旨,誠為外感風溫,初起在表、無汗之主方。本方根據河間涼膈散而加減腹方之制也。
  4. 《中國醫藥匯海·方劑部》銀翹散為近世治溫熱病辛涼解表之通方。方用薄荷、牛蒡、竹葉、豆豉汁辛涼宣散,又君以銀花、連翹之清解辛熱,俾心熱清則肺得清肅,而又金風送爽,颯颯生涼,肺氣宣散,皮毛之壅熱自開矣。況有桔梗蘆根以直接宣清肺熱,更何患口渴之不清,身熱之不解耶?
  1. 《謙齋醫學講稿》一般用銀翹散,多把銀花、連翹寫在前面。我認為在溫病上採用銀翹散,當然可將銀、翹領先,但銀、翹是否是君藥,值得考慮。如果銀翹是君藥,那麼臣藥又是什麼呢?我的意見,銀翹散的主病是風溫,風溫是一個外感病,外邪初期都應解表,所以銀翹散的根據是風淫於內,治以辛涼,佐以苦甘,稱為辛涼解表法。這樣,它的組成就應該以豆豉、荊芥、薄荷的疏風解表為君;因係溫邪,用銀、翹、竹葉為臣;又因邪在於肺,再用牛蒡、桔梗開宣上焦;最後加生甘草清熱解毒,以鮮蘆根清熱止渴煎湯。處方時依次排列,似乎比較愜當。既然以解表為主,為什麼用清熱藥作為方名,這是為了糾正當時用辛溫發汗法治療溫病的錯誤,不等於風溫病只要清熱不要解表。

【臨床應用】

  1. 風熱感冒《廣東中醫》(1962,5:25):用銀翹散粗末治療風熱感冒1150 例,凡感受風溫溼熱、瘟疫、冬溫、等邪氣所引起的病,症見微

惡風寒,發熱,自汗,頭痛,口渴或不渴而咳,脈浮數,舌苔

白,屬風熱型者,均可用本方治療,一般1劑後熱度降低,2治4

天可痊癒,平均2.7天。

  1. 小兒肺炎《湖北中醫雜誌》(1982,1:55):用本方加減,治療小兒肺炎25例均于3至5天內痊癒。其中2天內退熱者17例,4天內退熱者8例;濕囉音于3天內消失者9例,5天內消失者16例;X線胸透者12例,病灶均在5天內消失。
  2. 呼吸道感染《中醫藥研究》(1986,4:21):應用本方制成袋泡劑,放于杯中加鮮開水50~100ml,3~5分鐘後服用。每次2袋,每日3~4次,重者每次4袋,每日4次,小兒酌減,治療呼吸道感染50例。結果:有效(藥後3天內退熱,隨後體質好轉)占88%,無效(藥後3天以上發熱不退或加重,局部體質無好轉)占12%。
  3. 風疹《中醫雜誌》(1987,4:273):應用本方加減:銀花、連翹各10g,荊芥穗、薄荷、牛蒡子、桔梗各6g,淡竹葉、豆豉、甘草各4g,蘆根15g;此為1歲左右小兒劑量,余者按年齡大小增減;伴高熱者加石膏20g,知母9g;疹色較紅者加丹皮、赤芍各10g;疹色淡者加滑石10g,通草6g;頸旁及耳後等處淋巴結腫大者加夏枯草、昆布各10g;胸悶易煩者加焦山梔10g;鼻衄者加茅根10g,黃芩9g;治療爆發性劇烈風疹400例,伴有咳嗽者250例,鼻衄者40例,非血小板減少性子癜15例。結果:多數病例能在1劑藥後臨床症狀明顯減輕,2劑藥後大部分臨床症狀消失,其中約120例服3劑,有45例服4~5劑,主要針對頸旁等淋巴結腫大未消失者。本組中除有5例患兒因病發腮腺炎、牙周炎、腦膜炎、心肌炎等療效不明顯而改用了其他方法治療外,余全部治愈,未留后遺症。

 

 

  1. 小兒疱疹性口炎《中國中西醫結合雜誌》(1944,10:520):用銀翹散加減:金銀花10g,連翹5g,桔梗5g,薄荷3g,蘆根12g,牛蒡子9g,竹葉5g,木通3g,板藍根10g,甘草3g;面赤,苔黃,便干,口臭去結梗、薄荷、牛蒡子,加生石膏15g(先煎),知母5g,地黃5g;治療小兒疱疹性口炎112例。結果:中藥組痊癒30例,顯效57例,有效7例,總有效率為5%。對照組(用西藥嗎啉雙胍片)總有效率57.0%。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益顯著。
  2. 風疹《內蒙古中醫藥》(1995,1:5):以本方為基本方,咳重者加杏仁;熱重者加殭蠶、丹皮;皮膚搔癢加蟬衣;大便干結加瓜類、焦軍;口渴加蘆根、沙參;咽痛加玄參,治療風疹196例,結果:痊癒101例,有效93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
  3. 水痘《北京中醫大學學報》(1998,6:65):用本方加減:金銀花、連翹、桔梗、荊芥穗、淡竹葉、薄荷、板藍根、蟬蛻、薏苡仁、車前子、生甘草為基本方;發熱、口渴加生石膏、知母;咳嗽加桑汁、杏仁;大便干結加大黃;舌紅少津加生地、發冬;治療水痘42例。結果:治愈40例,好轉2例,治癒率為23%。
  4. 疱疹性咽峽炎《湖南中醫雜誌》(1996,2:36):以本方去豆豉為基本方,隨症加減,治療小兒疱疹性咽峽炎70例。結果:顯效47例,有效19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2%;對照組70例用嗎啉胍治療,結果:顯效10例,有效29例,無效31例,總有效率55.7%。
  5. 病毒性心肌炎《湖南中醫雜誌》(1997,4:29):以本方加減,治療病毒性心肌炎52例。結果:痊癒38例,好轉10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2%。
  6. 腎性咽喉病《陝西中醫》(1999,6:247):採用銀翹散(銀花、連翹、桔梗、薄荷、豆豉、牛蒡子等)治療腎性咽喉病54例,有效率6%。提示本方法對該病具有辛涼解表、清熱解毒、例咽之作用。

 【按語】吳鞠通自稱本方為治療溫熱病初起的“辛涼平劑”,並解釋說:“蓋肺位最高,藥過重,則過病所;少用又有病重藥輕之患,故以普濟消毒飲時時清揚法。至于其制方原理、所主証候、注意事項,原均已詳解,注家論述甚明,無須再議,惟方中主藥,《醫方概要》議為是牛蒡和豆豉,而《謙齋醫學講稿》議為是豆豉、荊芥、薄荷,而不是一般所說的銀花、連翹,其中理由值得玩味。

調理臟腑–中醫減重的優勢

10850229_985076821505957_6295834220358513050_n

減重的目的在於讓自己看起來更美麗之外,也是希望自己身體比較健康,中醫認為臟腑功能失調,容易造成身體虛弱,身體自然會想要把更多的營養吸收進來,此外內分泌失調,也是造成身體肥胖的原因,例如:甲狀腺功能低下與中醫的氣虛水腫有很大的關係,如果可以改善氣虛水腫的部分,針對肥胖的體質辯證論治,及時治療,除了可以減重,又可以同時治療甲狀腺功能低下。

.
單純的肥胖,除了找中醫協助之外,也可以在飲食方面,控制熱量,少吃油炸的,以及高熱量、高油脂、太甜的食物,多吃新鮮蔬菜,水果反而要適量,因為水果通常都很甜。飯、麵、及麵包也要適量,如果可以選擇糙米或胚芽米,對於減重是有幫助的。此外,在運動方面,每天活動所消耗的熱量要大於飲食中攝取的熱量,即所謂output > input,才會讓身體的脂肪越來越少,才會瘦到脂肪。盡量讓自己增加運動的機會,可以走路就盡量不要坐車,可以爬樓梯就盡量不要坐電梯。而如果肥胖是因糖尿病、甲狀腺機能低下、多囊性卵巢等疾病所引起,一定要告知中醫師,同時治療相關疾病,減重效果才會好。

.
中醫對於肥胖的治療是採取辨證論治的原理,根據個人體質的不同加以處方用藥,如果體質屬於脾虛水腫型的,以補脾利濕法來治療;屬於胃熱便秘型的,以清胃潤腸法治療;屬於氣虛代謝低下型的,以補氣提高基礎代謝率的方法治療;屬於氣滯脂肪堆積型的,以活血化瘀消脂法來治療;屬於肝腎陰虛、晚睡、內分泌失調型的,以滋補肝腎法治療。

.
經由辯證論治後,常用的減重中藥有決明子、澤瀉、枳殼、陳皮、香附、白朮、茯苓、荷葉…等。另外埋線減肥亦是臨床上常使用的方法,耳針、針灸也有一些幫助,原理是調節經絡臟腑功能、抑制食慾、燃燒局部脂肪、提高基礎代謝率、抑制腸胃吸收、幫助排宿便以及消除水腫。

.
最後提醒大家,減肥主要目的在於健康,不要因為在意別人的眼光,就一味盲目的減重,BMI小於22基本上可以不用再減。任何不明來源的減重藥物不可隨意服用,一定要找合格的中醫師為您處方把關,以免傷了身體又傷了荷包。

~~@@ 又偏頭痛了嗎? @@~~

1512445_655431021185385_907677912_n

~~@@ 又偏頭痛了嗎? @@~~

中醫認為(偏)頭痛可分為風寒、風熱、風濕、肝陽上擾、肝火、陰虛、氣血虛弱、血液循環差、痰濁、陽虛等不同證型,是頗為複雜的辨證過程,以下介紹如何改變生活飲食的習慣,也有助於改善(偏)頭痛。

1. 少吃烤炸辣的食物,這類食物多屬燥熱,刺激性較強,易引起身體發炎。人的身體每天都有200處以上的發炎反應,如果又常吃這些刺激的食物,就會加重這些發炎反應,引起身體燥熱的情形也會加重。

2. 少吃冰品,冰品會降低身體體溫,使血液循環變差,心臟也會受影響,造成心臟的負擔,中醫認為心主神明,心的經絡經由眼系絡於腦,若心臟受到冰冷的刺激,自然也會經由經絡的影響,造成頭痛。

3. 少吃代糖,阿斯巴甜會過度刺激神經,使肌肉緊張。

4. 克制咖啡的量,咖啡因在某些時候可以治療頭痛,但長期飲用會習慣,若突然沒喝咖啡,頭反而會痛。

5. 規律的運動,雖然大家都很忙,忙到沒時間運動,但規律的運動確實可以舒緩生活的壓力,也可強化心肺功能,中醫上來說,有補氣的作用,因為氣不足也會頭痛。

6. 晚上11點前要睡著,不是11點上床喔! 是「11點要睡著」,所以大約10:30就要上床蘊釀了,晚上11點到3點是肝膽經的循行,也是身體修補的最好的時刻,這段時間處於熟睡狀態,有助於身體修復受損的組織。

7. 早餐一定要吃,但不要吃宵夜。好的飲食習慣讓你不會胖,除此之外,也可以照顧好你的脾胃,中醫認為,脾胃可以運化水濕,若體內濕氣不化,累積多了就會變成痰飲,阻遏中氣上達於頭面,容易造成頭痛的症狀。

8. 戒菸、戒酒,菸酒含有許多刺激血管的化合物,盡量不要碰啦!

9. 減少壓力來源,剛剛提到的運動也是一個減壓的方法。另外,心情上的調適也很重要,人生最重要的是家庭與自己的健康,工作上追求的名與利才是壓力的來源,但如果工作是抱持利人利己的心態,這樣也比較不會有壓力,反而有成就感。

10. 謹慎使用止痛藥與感冒藥水(成藥),止痛藥常吃只是治標,若沒吃,常常症狀會反彈。而感冒糖漿常常也含有咖啡因和止痛藥成分,甚至有類嗎啡的成分。

11. 放鬆肩頸的肌肉,可以藉由輕按、輕推、熱敷肩頸部分,放鬆肩頸肌肉,因為有些頭痛是因為肌膜緊繃引起的。我曾經遇過很多因為肌膜緊繃引起的頭痛,有些推拿會緩解,嚴重的要配合針灸,或是很少中醫師會的圓針,但我們可以用圓針處理偏頭痛的問題,效果很好。(圓針健保不給付)

12. 有些西藥的副作用也會引起頭痛-心血管藥物、腸胃藥、荷爾蒙、抗生素、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鎮靜劑、安眠藥、避孕藥,您可以仔細問一下您的藥師,藥物是否有引起頭痛的副作用。

13. 月經前後、或是月經期間的頭痛,大都與氣血不足有關,少部分是肝氣鬱結引起。冰品一定不能碰,洗頭一定不能用冷水,不要吹到冷風,有這種情形的女性,應以中藥耐心調理。

14. 空氣污染也會引起頭痛,若是空氣中有菸味、油漆味、廢氣、化學藥物、油墨味,甚至某些香水味,也會引起頭痛,應盡量避免。

15. 安靜的環境讓人心平氣和,吵鬧與不斷被打擾的環境讓人心浮氣躁,後者也會誘發頭痛,因此保持一個幽雅安靜的環境空間也有助於避免頭痛的發生。

冬天用藥隨筆

310215_420656597996163_451068775_n

桂枝湯有解表作用,藥性走在體表,有溫暖皮膚的作用,在冬季的使用率較高。虛弱體質者以桂枝湯、黃耆、白朮、防風合用加減,能改善易感冒現象。

中醫有很多方劑有助抵抗風寒,不少藥方大都有促進宣發的效果。藉由發汗將病邪驅除至體外。最近有一個病人因為感冒看西醫,結果變成慢性支氣管炎,痰已經不是黃色或綠色,是白色的,是泡沫狀的,此時就應該用小青龍湯加減。

還有一個病人是曾經感冒吃完西藥後,開始鼻過敏,皮膚過敏,把完脈發現他是體表有寒,體內有熱,體表有寒所以有鼻過敏,體內有熱所以有皮膚過敏。這在西醫來說,都是過敏,但在中醫來說,卻有寒熱之分。

如桂枝湯,即是促進宣發、發汗的代表方之一。另外再加上金銀花,以及一些清熱解毒的藥方,持續調理,通常可以根治。

此外,中醫認為衛氣(類似免疫機能)是從脾胃吸收運化食物而生成的,增加脾胃功能的確可加強身體的抵抗力。可選擇健脾補氣的方劑,例如小建中湯、理中湯來調理脾胃,臨床上的確有效果。

腎陽虛體質的民眾,通常心臟也較弱。多用濟生腎氣丸等方加減來改善體質,嚴重的可以加麻黃附子細辛湯來調理。

天氣冷時,不少老年人更覺得腰背發冷,怕冷,四肢冰冷,面色淡白,精神不振,腰膝酸軟,小便清長,夜尿多舌質淡,脈沈細弱。這就是中醫所說的陽虛除了腎陽虛,還有所謂脾陽虛、心陽虛等。

陽虛體質的人可以煮龍眼肉加老薑以及黑糖,煮成湯,熱熱喝,可以改善陽虛體質。另外也可用老薑、當歸、羊肉,自己在家煮羊肉湯,也可以幫助活血溫裡,改善陽虛,增強體力。

~~@@ 過敏體質為什麼不能喝牛奶 @@~~

1526427_715547735173713_7389894169769028324_n

“「牛奶不是唯一選擇,不能喝的人也有替代方案,」營養師趙強舉自己個人經驗,每當氣喘發作時,喝牛奶會讓呼吸更不順暢,因此每當發作時,他絕對不喝牛奶;他的孩子有過敏體質,也不喝牛奶。”

昨天就有兩個病人問我這個問題,我的說法是,有過敏體質的就不要喝。為什麼? 因為大部分的過敏原是蛋白質,免疫學是這麼說的,過敏原就是引起抗體反應的抗原,這些抗原就是蛋白質。

結論一: 過敏原 >> 是抗原 >> 是蛋白質

而牛奶中有許多的抗體,是為了保護小牛的。就像母乳有很多抗體一樣,是可以保護小baby的。而這些抗體也是”蛋白質”。抗體有一個特性,就是一種抗體對抗一種抗原,那麼如果要應付那麼多細菌病毒,就要有那麼多種抗體。基本上,抗體的種類高達數百萬種。是種類很多,不是蛋白質很多。例如新加坡有很多移民,來自很多國家,但不代表新加坡人口很多。因此,牛奶中,有很多”種”抗體,這才是問題。(但新加坡沒有問題,我只是借來舉例而已)

結論二: 牛奶含有數百萬種抗體 >> 牛奶含有數百萬種蛋白質

牛奶中這麼多種的抗體,被人喝下去之後,會發生甚麼事? 畢竟,那是要保護小牛的,對於人來說,那就是數百萬種的”蛋白質”。還記得嗎? 蛋白質就是抗原。也就是說,你喝下了數白萬種抗原。也許你體質很好,但一下子接觸了數百萬種抗原,一般人能不過敏嗎?

結論三: 牛奶的抗體>> 是蛋白質 >> 對人類來說就是抗原

數百萬種的抗原,只要有一種引起過敏,而你又是過敏體質的人,那能不過敏嗎?

牛奶中的蛋白質”種類”太多,只要有一種引起過敏,就會讓過敏體質的人一直反覆發作,甚至越來越嚴重。

參考文章: 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16982&page=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