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異位性皮膚炎

認識異位性皮膚炎

家裡的小朋友手肘內側(或是膝蓋後側)皺摺處常常會癢嗎?現代醫學命名為異位性皮膚炎,中醫命名為四彎風。現代醫學的病因有兩個,一個是免疫力失調,造成過敏的症狀;一個是皮膚角質層異常以及脂質異常,造成皮膚乾燥所致。

搔癢難耐,一直想去抓,越抓越癢,越癢越抓,是發作時的特色,最怕的是抓破皮之後,細菌感染化膿潰瘍,因此盡量避免抓破皮,冰敷或輕拍取代抓癢是不錯的方法。西藥止癢外用藥也可以用,必要時可以塗抹類固醇,但必須經由醫師處方,不可自行亂擦。如果有感染,也要尋求醫師治療。

中醫將此病命名為「四彎風」,認為病因在於飲食過於燥熱、過於溫補、缺乏運動、以及情緒壓抑所致。臟腑失調造成肺熱、肝膽濕熱、脾虛體質也容易造成四彎風,又和血虛風燥的表現有關。

中醫辨證:

  1. 肺熱:常伴有過敏性鼻炎。
  2. 肝膽濕熱:局部紅腫化膿,或不化膿但有小水泡常吃烤炸食物,常喝牛奶,羊奶。
  3. 脾虛:體型瘦弱,食慾不佳。
  4. 血虛風燥:皮膚乾燥,角質剝落,皮膚幹癢或乾裂。

不同的證型應搭配不同的藥物,有時候會有兩種以上證型同時存在,此外,寒性體質雖然少見,但也可能會有四彎風。

異位性皮膚炎發作及治療注意事項:

1,規律睡眠及生活習慣最重要,要有充分的休息,大便要規律及通暢。

2,避免情緒焦慮不安,過於興奮等不穩定情緒。

3,較清淡﹑均衡的飲食,避免太油膩的食品。

4,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

5,選擇適當的清潔用品。

中醫調理需配合正確的飲食作息、避免接觸過敏原,按時回診以及耐心服藥才能改善體質,體質並非一成不變,因此要持續保持正確的作息。除了內服藥,中醫也有外用藥,此外在夏冬兩季,也可以配合穴位敷貼(夏天 – 三伏貼,冬天 – 三九貼),才能達到最好的治療效果。

網路預約

http://59.124.174.66:82/MobileGO.aspx?Code=3831032406

門診時間:

http://blog.drsifon.com/2012/03/23/1010323/

引用請註明出處: https://www.facebook.com/notes/%E4%B8%AD%E9%86%AB%E5%B8%AB-%E9%99%B3%E4%B8%96%E5%B3%B0-%E6%B8%9B%E9%87%8D-%E9%81%8E%E6%95%8F/%E8%AA%8D%E8%AD%98%E7%95%B0%E4%BD%8D%E6%80%A7%E7%9A%AE%E8%86%9A%E7%82%8E/538538176208004

醫生,痛經吃甚麼會好?

醫生,痛經吃甚麼會好?

中醫治療痛經,不會給止痛藥,也不能給止痛藥,因為開止痛藥的資格是西醫才有的,且止痛藥隨處可買得到,所以一般有痛經的女生有可能自行買止痛藥,但除了吃止痛藥,有辦法治好痛經嗎?

中醫強調辯證論治,前幾天有個網友問我中醫的思維之類的,我現在就來澄清一下,我們開中藥是有中醫思維的。

如果是月經要來之前會痛者,是屬於氣滯。
如果是腹中陣痛,有時痛有時不痛,是實熱證。
如果是經行時兼有腰疼腹痛,乃是鬱滯有瘀,子宮韌帶拉扯腰部筋膜所致。
月經過後作痛,是氣血俱虛也。
如果虛中有熱,月經後也會痛,但伴隨有其他熱證,例如: 臉上痘痘很多、口臭、便秘、癢疹…等。
如果經行過後,腹中綿綿而痛者,是血行而氣滯未盡行者。

假設脈象都是細脈,都是血虛,基本上都可以用四物湯為底來作加減,這也就是說不要只讓中醫師把脈,也要讓中醫師問診,不要以為把脈藥就開得完全,中醫認為應該要四診合參,望聞問切,切就是把脈,問診還排在切診之前呢!!!

剛剛說脈象細脈是為血虛,可以用四物湯加底,那麼配合證型應該如何來開藥呢?

以下舉例,但臨床上也沒那麼固定:

氣滯: 四物湯加桃仁、香附;
實熱證: 四物湯加川連、丹皮;
鬱滯有瘀: 四物加紅花、桃仁、莪朮、延胡索、木香。
氣血俱虛: 四物湯加黨蔘、白朮、茯苓、甘草;
虛中有熱: 四物湯加牡丹皮、黃芩、柴胡。
血行而氣滯者: 四物湯加木香。

以上給各位參考。

孕婦便秘可以吃中藥嗎?

孕婦便秘可以吃中藥嗎?

 

懷孕婦女容易有便秘的問題,一點也不意外:

 

  1. 賀爾蒙變化導致腸胃蠕動變慢
  2. 胃口不佳,纖維素攝取不足
  3. 吃太多鐵質營養品,也會導致便秘
  4. 運動量減少,導致便秘
  5. 子宮壓迫腸胃,影響消化系統,造成便秘
  6. 孕婦水腫,不敢喝太多水,容易便秘

 

因此,有幾件事要注意:

  1. 多吃青菜、水果、纖維素含量高的食物
  2. 多吃乳酸菌、優酪乳、或補充木寡醣,其中木寡醣可以提供大腸好菌的養分,直接提高大腸好菌的比例,比直接吃乳酸菌、益生菌還好,因為口服乳酸菌、益生菌在經過胃酸時,大都已經死光了。
  3. 鐵劑、鐵質營養品暫停服用。

 

中藥不要用太多瀉下藥,在醫師處方下,少量的幫助腸胃蠕動的藥還是可以的。西醫婦產科醫師也會適當的開立軟便劑(氧化鎂)。中藥方面也有增加大腸滲透壓的藥物,例如:芒硝。此外,一些作用溫和的潤腸藥物,例如:杏仁,也可以適當的使用。

 

轉載引用請註明出處:https://www.facebook.com/notes/%E4%B8%AD%E9%86%AB%E5%B8%AB-%E9%99%B3%E4%B8%96%E5%B3%B0-%E6%B8%9B%E9%87%8D-%E9%81%8E%E6%95%8F/%E5%AD%95%E5%A9%A6%E4%BE%BF%E7%A7%98%E5%8F%AF%E4%BB%A5%E5%90%83%E4%B8%AD%E8%97%A5%E5%97%8E/471496402912182

以訛傳訛!破除埋線減重3大迷思 (世峰中醫 陳世峰醫師)

【華人健康網 記者張雅雯/台北報導】 2012年12月20日 09:30
http://www.top1health.com/Article/82/10325

中醫穴位埋線是近年來很夯的減重法,雖然有不少民眾得以受惠、成功減重,但有些錯誤觀念也以訛傳訛,比如:「埋線後就可以不忌口?」「埋線針數愈多愈有效?」「埋線埋愈久愈好?」是最常見的3大迷思。

中醫穴位埋線是近年來很夯的減重法,但有些錯誤觀念也以訛傳訛,中醫師陳世峰表示,針灸穴位埋線對局部雕塑的效果較好,如果要消除腹部等大區塊的肥肉,仍應維持「少吃多動」的減重基本原則。中醫穴位埋線是近年來很夯的減重法,但有些錯誤觀念也以訛傳訛,中醫師陳世峰表示,針灸穴位埋線對局部雕塑的效果較好,如果要消除腹部等大區塊的肥肉,仍應維持「少吃多動」的減重基本原則。

中醫師陳世峰表示,針灸穴位埋線對局部雕塑的效果較好,如果要消除腹部等大區塊的肥肉,仍應維持「少吃多動」的減重基本原則,因此醫師替患者做埋線減重,若瘦身速度不如預期,首要關心的是患者的飲食與活動型態,是否需要再調整,而不是一直加針,更別誤信迷思。

  • 迷思一:埋線就能長期改善體質,埋愈久愈好?

影響體質的因素很多,比如有些人肥胖是因為水腫,經辨證論治後,有部份的人跟體內火氣大有關,火氣大肇因於作息不正常、常吃刺激性食物、重口味、有喝酒習慣等,透過穴位埋線調理、也如同吃中藥調理的效果,的確有幫助。

體質會隨著老化而變差,有些患者年輕時怎麼吃都吃不胖,過了30歲,即使吃得一樣多,但肚子卻跑出來,主要是體質改變,使得代謝變慢。陳世峰醫師強調,調理與破壞是互相拉扯的兩端,即使埋線有助於調理體質,如果自己不改變生活習慣,一直靠埋線調理,減重效果會愈來愈差。

  • 迷思二:埋線後可以放心大吃?

光靠埋線減重對於局部雕塑比較有效果,因此若是全身胖的肥胖者,一般還會建議搭配服用補氣、清熱的中藥,才能比較快達到效果。

如果埋線後不忌口大吃,勢必讓減重效果打折扣,不過陳世峰醫師發現不少肥胖者不是刻意大吃、而是習慣吃這麼多,曾有患者坦言埋線後比較不會那麼餓,但習慣還沒改過來,因此他呼籲當食慾變小之後、就要自然減少食量。

  • 迷思三:埋線不會痛,愈多針才愈有效?

在對應的穴位埋線才有作用,針數並不會讓效果無限加成,且增加針數還要視患者的身體狀況,因此如果該針的穴位都針了、或是體重明明不那麼重,就不適合硬是要求醫師加針。

陳世峰醫師表示,如果要在短時間內瘦局部部位,比如新娘子要瘦手臂的蝴蝶袖,增加一些針數的確有幫忙;但如果是全身胖或是要瘦肚子這種大區塊,一直加針並不會瘦得比較快。

芭樂餐減重?醫師:不能吃到飽 (世峰中醫 陳世峰醫師)

【華人健康網 記者張雅雯/台北報導】 2012年11月14日 11:00

知名主持人陳文茜曾分享減肥20公斤的晚餐食譜,就是吃筍、芭樂、蕃茄、火龍果,不少減重者也想跟著模仿,尤其認為吃芭樂 餐可攝取大量纖維質,然而醫師指出,芭樂熱量與甜度均高,一般建議減重者一天攝取2份水果,且1份水果的量約莫僅是1/3個芭樂,若把芭樂當主餐吃到飽, 恐怕難以減重。

醫師建議減重者一天攝取2份水果,要注意的是份量的算法,1份水果約莫僅是1/3個芭樂,因此要減重不建議芭樂吃到飽。(攝影/黃志文)醫師建議減重者一天攝取2份水果,要注意的是份量的算法,1份水果約莫僅是1/3個芭樂,因此要減重不建議芭樂吃到飽。(攝影/黃志文)

專長減重的中醫師陳世峰表示,不少減重者會照名人的減重方法做,但往往斷章取義,比如聽到名人有食用某種水果,減重者就會直接把這樣水果當主餐,殊不知單吃水果餐其實很容易餓,若忍不住飢餓感,甚至會偷吃更多食物,因此健康減重並不建議吃水果餐。

吃水果也要有所選擇,陳世峰醫師強調「份量」是關鍵,在他的減重菜單中,一天會建議減重者攝取2份水果,不過並非1個水果的量就等於1份,一般較容 易計算1份數量的水果,1份約莫等於1小顆蘋果、1顆柳丁、1顆奇異果、12至15顆葡萄、6至8顆小番茄,因此這些水果會較常列在減重菜單中。

至於芭樂,1份水果量只約等於1/3個芭樂,且芭樂跟香蕉一樣屬於果肉紮實,然而甜度更勝香蕉,因此若芭樂吃多了或是當主餐,反而攝取過高熱量與甜份。

此外,適量的水果也別亂吃,陳世峰醫師表示,最近流傳奇異果連皮吃可減重,其實是無稽之談,除了沒有根據,這種吃法萬一引起食物過敏,簡直得不償失。

陳世峰醫師說明,減重不在於什麼該吃、什麼不該吃,而是份量的問題,建議在營養均衡的前提下,澱粉類、蔬菜水果類、魚肉奶蛋豆類食物都要吃,只要總熱量控制在一定的範圍,大約吃七分飽,這樣即使雖然不會飽,但也不至於太餓;再加上持之以恆的運動,才能順利達到減重的效果。

芭樂餐減重?醫師:不能吃到飽

水腫不利減重 應調整體內循環

【華人健康網 記者張雅雯/台北報導】 2012年10月25日 08:15

許多人在意身上的肥肉,殊不知若有水腫問題,不僅會增加體重,也是身體循環出差錯的警訊。中醫師提醒,除了服用中藥協助調氣排水,預防持續水腫的做法是睡眠充足、飲食避免過鹹、適量運動,尤其對於正在減重者來說,才不容易復胖。

以中醫的觀點來說,肺、脾、腎三大系統與水腫有關,中醫師陳世峰表示,肺主一身之氣,若肺氣不順,容易導致全身浮腫,皮膚彈性會變差,因此摸起來會感覺軟軟的;脾主管淋巴系統,所以循環不佳時會導致下肢水腫,摸起來感覺是硬硬的、卻又不是肌肉那種硬度;中醫認為,腎本來就是主管水分代謝的系統,反應出來的水腫,則是從腰部開始往下半身延伸。

陳世峰中醫師表示,尤其女性常常有氣血不順的問題,在全身已經浮腫的情形下,若飲食又吃鹹或太油膩,加上久站,也可能同時引發下肢水腫,長久下來則可能損及腎的排水功能。

根據陳世峰中醫師的經驗,水腫體質的患者經服用中藥之後,平均一周可減少0.5公斤,但也有人一周一口氣減少2公斤之多,可見水腫的體質若不改變,減重很難達到效果。

然而用藥排水並非一勞永逸的方法,要改善循環、讓體內不要堆積過量的水分,必須搭配良好的生活作息,陳世峰中醫師強調睡眠要充足,充足的定義因人而異,並不是睡愈多愈好,而是讓自己最恢復元氣的睡眠品質;晚間11時至凌晨3時則務必要休息,才能讓體內的生長激素幫助修補受損的細胞,對整體循環有幫助。

此外,飲食均衡、避免過鹹或過於油膩,加上適量運動,也是幫助體內正常排水的做法,陳世峰中醫師表示,若能建立這樣的生活習慣,減重時也能夠事半功倍,且比較不容易復胖。

網路預約

http://59.124.174.66:82/MobileGO.aspx?Code=3831032406

門診時間:

http://blog.drsifon.com/2012/03/23/1010323/

http://www.top1health.com/Article/82/8924

中醫治療青春痘不只服藥而已

現代的人常常晚睡,大部分的人都是火氣大,但火氣究竟在哪裡?吃黃連有沒有用?什麼是黃連解毒湯?效果好不好?中醫只有內服藥嗎?有外用藥嗎?中醫可以幫忙清痘痘嗎?

首先要告訴大家,晚睡的人身體一定虛,所以有火氣不一定只有清熱的方法,所以一定要辨證論治,常見的證型如下:

  1. 肺胃熱盛:這類的人常吃烤炸辣,皮膚容易過敏,可能伴有便秘,應該以清熱為主,常用的中藥有黃芩、金銀花、枇杷葉。
  2. 心火亢盛:這類的人常常晚上不易入睡,口臭、舌尖紅、常覺得口渴,小便黃,常用的中藥有黃連、蒲公英、梔子。
  3. 肝鬱化火:因工作壓力或是情緒壓力,晚睡,口苦口肝,胸悶,肩頸僵硬,肋骨疼痛、膏肓痛,這些肌肉酸痛都是氣滯造成,氣滯容易化火,因為肌膜拉扯造成細胞間質的壓力改變而引起的發炎反應,常用中藥有柴胡、龍膽草、芍藥。
  4. 肝腎陰虛:這種就是經年累月,長期睡眠不足,身體已經虛掉了,如果用清熱的方法,並不能根本改善體質,應該要有補陰的方法,常用的中藥有:知母、黃柏、生地。
  5. 脾胃濕熱:這也是常吃烤炸辣造成的,還常吃油膩的食物,有喝酒習慣,排便不順,大便不成形,容易黏馬桶,濕熱的證型需要治療比較久,常用的中藥有:澤瀉、蒼朮、茵陳。

經過以上的說明就知道不是有痘痘就吃黃連,而黃連解毒湯剛好有黃連、黃芩、黃柏、梔子,也許有效,但常吃會傷正氣,若不對證只有治標,也沒有調體質的作用。

除了這些用藥之外,還要考慮有沒有胃痛、胃食道逆流的症狀,如果有一定要一起治療,胃痛和胃食道逆流的症狀顯示胃通常有熱,胃有熱痘痘就好的慢。之前某名嘴說胃痛都是胃寒完全是錯誤的說法,本人在此明確的跟大家說明。

便秘也會造成青春痘,因為大腸有很多淋巴組織,如果排便不順,也會引起身體發炎的反應,此外中醫認為肺與大腸相表裡,因此大腸有宿便,肺熱也會產生。

青春痘都是熱證嗎?當然不是,有極少數的是氣血兩虛造成的,這必須要把脈才可以確認。

中醫也有外用藥,中醫師也會幫您清痘痘,如果有化膿的痘痘經過確實地消毒,可以用針灸的方式,讓痘痘在一兩天就可以消失。最後提醒大家臉部的清潔也很重要,但也不能一直用洗面乳洗過頭,臉部會太乾燥,反而容易引起其他皮膚過敏的病症。

邀請親朋好友,一起加入《世峰中醫》LINE@ 健康醫療網,健康訊息不漏接喔!
http://bit.ly/世峰中醫

網路預約

http://59.124.174.66:82/MobileGO.aspx?Code=3831032406

門診時間:

http://blog.drsifon.com/2012/03/23/1010323/

如有引用或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facebook.com/notes/%E4%B8%AD%E9%86%AB%E5%B8 %AB-%E9%99%B3%E4%B8%96%E5%B3%B0-%E6%B8%9B%E9%87%8D-%E9%81%8E%E6%95%8F/%E4%B8%AD%E9%86%AB%E6%B2%BB%E7%99%82%E9%9D%92%E6%98%A5%E7%97%98%E4%B8%8D%E5%8F%AA%E6%9C%8D%E8%97%A5%E8%80%8C%E5%B7%B2/427391393989350

秋季感冒以燥邪為主

這一波的感冒,如同中醫基礎理論所說,秋天燥邪從口鼻入,咽乾是主要症候。內經說肝經循喉嚨之後,因此可以用柴胡、黃芩清肝熱,輔以玄參、生地、麥冬滋陰增液。感冒症狀可以在二三日之內獲得緩解。

常見辨證要點如下:

1. 風熱襲肺:咽喉乾燥,有灼熱感,或覺痛癢,口渴欲飲。 脈浮大。

佐以金銀花、蒲公英。

2. 燥熱傷肺:咽乾鼻燥,乾咳無痰,或痰少而粘, 不易咯出,頗似喝水嗆到,咽中梗阻欲咳。脈浮中取有澀脈。

佐以款冬花、沙參。

3. 脾胃熱盛:發燒,咽乾口燥,煩渴欲飲,口中有臭味, 胃脘灼熱疼痛,泛酸嘈雜,便乾尿黃。關脈浮滑,脈形明顯。

佐以知母、石膏。

4. 肝膽鬱熱:咽乾、口苦,胸肋滿悶,寒熱往來。咽粘膜紅,脈弦細。

加重柴胡、黃芩用量。

5. 肺陰虛:咽乾喉癢,乾咳無痰,或痰少而粘,聲音嘶啞。寸關脈浮細。

佐以杏仁,加重麥冬。

6. 肝腎陰虛:口咽及舌根發乾,耳鳴,頭暈目眩,腰膝痠軟,眠差或晚睡。舌紅苔少,尺脈細數。

佐以阿膠,加重生地、玄參。

注意事項:中藥應經由中醫師處方後才可使用。

引用或轉載請著名出處:https://www.facebook.com/notes/%E4%B8%AD%E9%86%AB%E5%B8%AB-%E9%99%B3%E4%B8%96%E5%B3%B0-%E6%B8%9B%E9%87%8D-%E9%81%8E%E6%95%8F/%E7%A7%8B%E5%AD%A3%E6%84%9F%E5%86%92%E4%BB%A5%E7%87%A5%E9%82%AA%E7%82%BA%E4%B8%BB/425498414178648

腸胃型感冒

腸胃型感冒指的是病毒感染造成的腸胃道症狀,可能會有發燒、腹痛、腹瀉、嘔吐…等症狀,和腸胃炎症狀頗類似,但不一定會有呼吸道症狀,例如:咳嗽、喉嚨痛、鼻塞…等。

 

常見的證型有風寒、風熱、濕熱、氣滯等。

 

風寒的會有形寒畏冷的表現,常用藿香、紫蘇、防風等中藥。

 

風熱則會發燒,常用金銀花、蒲公英、防風、石膏等中藥。

 

濕熱的會有腹瀉、嘔吐嚴重的證狀,常用黃連、黃芩、半夏等中藥。

 

腹痛嚴重,常因氣滯造成,常用木香、陳皮,可佐一些柔肝藥物,如炒白芍。或加一些鎮肝熄風的牡蠣也會有幫助。

 

一般中藥治療約一到兩天可以緩解。

 

注意事項:

  1. 治療期間,飲食宜選擇容易消化的食物,避免刺激性食物,太油膩、辛辣食物、烤炸食物、冰品、乳製品都應避免。
  2. 若有脫水症狀,應多喝水,喝水宜少量多次,並補充適當電解質。
  3. 應適當休息、不要過度勞累。
  4. 經常洗手。
  5. 不要和他人共食或共飲,以免交互傳染。

 

引用或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facebook.com/notes/%E4%B8%AD%E9%86%AB%E5%B8 %AB-%E9%99%B3%E4%B8%96%E5%B3%B0-%E6%B8%9B%E9%87%8D-%E9%81%8E%E6%95%8F/%E8%85%B8%E8%83%83%E5%9E%8B%E6%84%9F%E5%86%92/424640464264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