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份社大 實用中醫 課程大綱 991001

1.    中醫理論體系的形成、發展與主要特點
望聞問切
理法方藥
精氣、陰陽、五行
臟腑經絡、精氣血津液

理論形成
文化基礎
醫學基礎–長期醫療實踐中醫知識的累積
哲學基礎

難經
傷寒雜病論
神農本草經
三因學說
命門學說
瘟疫論
濕熱病(如麵裹油)
三焦辨證

整體觀
統一性–>與環境的互動
四季陽氣消長、地理環境
社會環境、政經文化、七情內傷

辨證–>論治
病、證、症
病因、病位、病性、邪正盛衰(病勢)
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
辨證與辨病結合
同病異治、異病同治

2.    精氣學說的基本概念、內容與應用

精的定義
氣的定義
精氣的內涵、宇宙觀、中醫觀
氣機、氣化
精氣是天地萬物之間的中介(相互連結)
天地精氣化生為人
天地人合一的整體觀

3.    陰陽學說的基本概念、內容與應用

陰陽:最初的含義、相互對立、有名無形
陰陽的相對性
一天的陰陽變化
太極的陰陽:對立、互根、消長、轉化、陰陽之中復有陰陽
中醫學的應用:
人體結構
生理功能
病理變化
疾病診斷—望聞問切、傳忠錄陰陽篇
養生
治療—益火之源,以消陰翳;壯水之主,以制陽光

4.    肺經循行
常用穴道:尺澤、列缺、魚際
尺澤:手肘痛、咳嗽
(胸脅肩臂痛、遺尿、急性吐瀉)
列缺:手腕痛、媽媽手、咳嗽、頭項尋列缺
(偏頭痛、牙痛、咽腫、水腫)
魚際:手麻、咽痛
(身熱、汗不出)

大腸經循行
常用穴道:曲池、迎香、合谷
曲池:手肘痛、感冒、咽痛、中風後遺症、濕疹、蕁麻疹
(黃疸、水腫、高血壓、難產、乳汁少、便秘、眩暈)
迎香:鼻塞、不聞香臭、鼻過敏、顏面神經麻痺、酒查鼻、痤瘡、黑眼圈
合谷:面口合谷收、手痛、肩痛、頸部酸痛、感冒、痛經(配三陰交)、腸胃炎、中風後遺症、濕疹、蕁麻疹、三叉神經痛、顏面神經麻痺
(黃疸、水腫、高血壓、難產、乳汁少)(四關穴—配太衝)

只要青春不要痘,看中醫怎麼說?

俗稱「青春痘、面皰」的痤瘡,其實從嬰兒到老人都可能出現,只是青春期因皮脂腺分泌旺盛,油性皮膚比例較高,症狀更為嚴重。大陸稱痤瘡為粉刺,但在台灣所謂的粉刺,則專指只是毛囊阻塞,仍未發炎或化膿之痤瘡。
輕微的痤瘡,可能只是少數幾個粉刺,但多數會轉變成小的膿包或紅腫,但嚴重的患者,則可能會在前胸、後背,乃至臀部、手臂、肩膀都長滿膿包。嚴重的病灶,可能會融合好幾個毛囊,形成超過一公分的大型囊腫。這樣的病灶,日後即使消退,也會留下明顯的疤痕,不過任何痤瘡,除了粉刺外,只要發炎,都可能會留下疤痕。
中醫認為,發生在不同位置的膿包,需根據不同的經絡來對證治療,發生在前胸者,以心肝火旺為主;而背部是膀胱經與小腸經循行的部位,膀胱經靠近脊椎兩旁,小腸經靠近肩頸部,因此在背部的痤瘡常會用一些引經藥,讓中藥可以發揮更大的效果。而在臉部的痤瘡,也有不同臟腑的對應關係,但不同的中醫理論有不同的說法,如:「素問-刺熱篇」認為:左邊臉頰屬肝,右邊臉頰屬肺,額頭屬心,下巴屬腎,鼻子屬脾。而「靈樞-五色篇」認為:鼻頭屬於脾,鼻頭兩側屬於胃,鼻樑屬於肝,鼻樑兩側屬於膽,兩眼之間屬於心,兩眉之間屬於肺,兩頰則分屬於小腸、大腸、腎。靠近耳朵屬小腸,靠近鼻子屬大腸,靠近下頷角屬腎。
痤瘡主要成因在毛囊角化阻塞、皮脂腺分泌及細菌〈痤瘡桿菌,或稱初油酸桿菌〉滋生,引起發炎。在年輕時荷爾蒙的因素具絕對性角色,因男性荷爾蒙會引起皮脂腺分泌旺盛,年輕女性的痤瘡和內分泌有很大的關係,甚至會和月經週期相關。在四十至五十歲後,此時毛囊角化,或表皮代謝減慢,則逐漸轉成以粉刺為主。痤瘡形成的原因,目前最被接受的是局部因皮脂腺功能旺盛,出油量大,導致毛孔內累積大量有機物質,皮脂腺並分泌發炎物質,引起毛孔開口角化異常,而阻塞毛孔,形成微小粉刺。
由於痤瘡桿菌是厭氧性細菌,在封密的毛囊中充滿了細菌維生所需的營養,使細菌容易滋生,並分解毛囊內皮脂,引起發炎,產生發炎物質,吸引白血球進入,導致化膿,一旦膿包破裂,就會引發更嚴重的結節性發炎反應。
中醫認為痤瘡和體質有很大的關係,加上現代人飲食過於油膩,嗜食烤炸物、辛辣食物,愛吃甜食、巧克力、零食、餅乾,以及一些燥熱的食物,如:花生、龍眼、荔枝,也會加重痤瘡的症狀。由於過時肥甘厚味,導致體質容易出油,內分泌失調,雄性激素分泌旺盛,這種體質大部分是濕熱體質為主,飲食應該盡量清淡,尤其必須忌食烤炸辣,以免痤瘡更加嚴重。此外,睡眠也很重要,除了要有充足的睡眠之外,也要睡對時間,一般而言,晚上十一點以前能入睡最好,若是常常熬夜,也會使身體出現陰虛陽亢的狀態,身體本質上是虛弱的,但卻表現出一派熱象,如果認為熬夜火氣大,而一味清肝火只能治標,若不能補虛,就不能根本治療,甚至肝火清過頭,會延伸出很多身體不適的症狀。
西醫治療痤瘡,針對相關的成因,及控制連帶引起之發炎反應來針對性治療。以毛囊阻塞為主時,維生素A酸是主要的工具,但水楊酸及果酸,尤其果酸換膚也有一定成效,而皮脂腺分泌,則以維生素A酸及荷爾蒙製劑處理,至於細菌及發炎,則有許多的外用或口服抗生素及殺菌劑可供選擇;目前有雷射廠商推出所謂殺菌藍光,利用痤瘡桿菌本身分泌的感光物質來殺菌,也有部分成效,但並不比傳統治療有效。此外,維生素A酸也有不錯的消炎功能。
中醫治療痤瘡除了針對不同體質調理之外,對於腸胃道的保養也特別重視,一般來說,腸胃道要通暢,身體的氣機才會順暢,因此若伴有便秘的人,一定要同時治療便秘,療效才會顯著。若以臟腑來論治,可分為三大類,第一類是肺經風熱,因為中醫認為肺主皮毛,因此在皮膚上的疾病都離不開肺經,大部分肺經風熱的痤瘡病人,都和細菌感染發炎有關,且常常伴隨鼻子過敏或其他皮膚疾病,如:蕁麻疹,濕疹。第二類是屬於肝膽濕熱型,濕熱體質的人,皮膚容易出油,汗腺容易排汗,且汗臭味較重,一般這類型病人怕熱,但也有少數伴有腎虛的是怕冷的患者。肝膽濕熱的病人,痤瘡容易化膿,且常常好幾顆痘痘會連在一起,甚至之前的痘痘還沒好,新痘痘又長出來。
第三種是心火旺腎水虛的類型,心火旺和腎水虛不一定同時發生,也可能單獨發生,如上二段所說因為飲食嗜食肥甘辛辣、內分泌失調或睡眠不佳者,大部分都有心火旺的問題,有些會伴有肝火旺,除了必須改變飲食習慣,也可以用中藥改善內分泌失調的問題,睡眠不佳者,也可以利用中醫的調理來幫助改善。而腎水虛的人又和內分泌失調與晚睡有關,基本上屬於身體較虛的類型,但因為有時伴有心火與肝火的證型,常會誤診為火氣大,造成該補腎水的卻用了清熱藥,使療效大大降低,因此正確的診斷非常重要。另外,女生生理期來時容易長痘痘,甚至容易痛經,也和腎水虛有關。(註:痛經的中醫病因很多,腎水虛只是其中一種。)
痤瘡的治療必須有耐心,即使以號稱痤瘡終結者Roaccatane〈羅可坦〉來說,也至少需要三至四個月的療程。而服用中藥也是需要耐心,不能三天打漁,兩天曬網,一定要按時服藥,配合飲食的控制,療效才會好。除了內服中藥外,配合針灸也是很好的治療方式。除了規律的用藥外,規律的作息、避免熬夜、排便正常、減少日曬,也有明顯的幫助,另外避免摳擠,也可減少疤痕的形成。
中醫認為,身體就是五臟六腑的鏡子,反映各臟所產生的各種變化,中醫講究全身的整體性,因此雖然是局部的皮膚長出青春痘,不管是長在背部、胸前、還是臉上,都需要配合全身的症狀和經絡臟腑來對症下藥。
若患有消化系統功能不佳、胃痛、胃病,及偏食、不愛吃青菜及水果者,應多食富含纖維素食物,如紅蘿蔔、地瓜葉、金針菇、筍子等,以幫助腸道蠕動。早上起床立即飲用1小杯溫水。平時也可多喝優酪乳(避免飲用牛奶),以幫助排便順暢。
若是痤瘡以長在上額及下巴處最多,長年消了又長,難以完全消除,常常和腎水虛有關,除了飲食和作息需控制外,其實和先天的體質有很大的關係,也就是遺傳,因此最好多以水洗臉,以防毛孔阻塞。可多食些涼性的食物,如冬瓜、西瓜、紅蘿蔔、蕃茄、空心菜。千萬注意不宜熬夜,切忌食用辛辣,及容易上火的食物。用藥則以滋腎水為主,如:枸杞子、山藥、麥門冬、石斛、熟地之類,然而熟地仍稍嫌溫補,使用劑量上應特別小心。
痤瘡以長在左臉頰為主的人,一般是肝火旺的較多,壓力大或要經常熬夜加班之人最為常見。這類患者一定要放鬆心情。可吃具有退肝火功效的食物,如綠豆、冬瓜、小黃瓜。飲用決明子茶、菊花茶。忌酒。盡可能在晚上11點以前入睡,因中醫認為晚上11點至淩晨3點,經絡系統正好走到肝膽經,此時睡覺也可調節內分泌運作功能。
若痤瘡長在鼻子及右臉頰為主的人,則是肺火過盛,中醫認為肺主皮毛、開竅於鼻,故肺火旺盛易長痤瘡。此類應多做運動,消耗過多的熱量。忌抽煙、吸二手煙。多食用薏仁、木耳、杏仁、梨子等食物,也可多飲用蜂蜜茶、綠茶等,均具有潤肺功效。
痤瘡長在人中處為主的患者,通常這類型的人常有月經不調、痛經等生理症狀。建議生理期間忌食用冰冷、寒涼、辛辣的食物,平日也應少吃為宜。中醫治療痤瘡也應同時治療月經不調及痛經的問題,雖然這類患者也有單純心火旺腎水虛的證型,但其體質常常縱錯複雜,有時還有內分泌的問題必須一併處理。
正規的中藥調理還是需要中醫師診斷後對症開藥才安全,雖然一般用藥仍離不開清熱解毒,消腫排膿,但如上所述,有些需要調理脾胃、兼治便秘,有些是虛火夾雜,要配合補腎水,也有內分泌失調和先天遺傳體質使然,因此找出根本的原因,配合飲食作息,才可以真正只要青春不要痘。最後需要特別提醒,長在臉上的痘痘不能用手去擠,尤其是鼻三角區,血液循環可直接到達腦部,如果不小心感染,會產生很嚴重的併發症,一定要特別注意才是。

 

邀請親朋好友,一起加入《世峰中醫》LINE@ 健康醫療網,健康訊息不漏接喔!
http://bit.ly/世峰中醫

減重小撇步

減重的方法很多,大原則不外乎飲食控制、運動、生活習慣養成、與堅持到底的決心。

飲食方面:外食者去自助餐可點「瘦肉一份、青菜一份、白飯半碗」,或是小吃店可點「燙青菜一份、陽春麵一碗」,有時候青菜可以換其他小菜,如「海帶一份、豆乾一份」,早餐則可以選擇「原味蛋餅一份,無糖奶茶」若不吃蛋餅可以吃「土司夾蛋」,不喝奶茶可選擇「無糖咖啡」。重點不在於吃了什麼,而是份量要少,一天吃三餐,不要吃第四餐,也就是一般所說宵夜不要吃,但是大夜班的則不能避免宵夜,原則上還是吃三餐就好。若是一時嘴饞,也盡量挑選低熱量的飲食,如:「脫脂牛奶/無糖豆漿+仙草凍」或是「蒟蒻」。高纖低脂沙拉(不要加美奶滋)也是很好的選擇,如「芹菜拌和風醬」,好吃又沒有負擔。

運動方面:運動在日常生活就可以做,例如在床上也可減重,對著天空踩腳踏車,可鍛鍊大腿的肌肉,大腿肌肉是人體最強壯的肌肉,鍛鍊這些肌群可以大大提升基礎代謝率,而且可以瘦腰,每天作五至十分鐘,簡單又不會花時間。此外走樓梯,可加強心肺功能,沒有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養成不坐電梯不搭手扶梯的習慣,多走樓梯,為保護膝蓋,宜上樓梯,不宜下樓梯。

看電視時,可以邊舉啞鈴,沒有啞鈴可以用500c.c.保特瓶裝水取代啞鈴,舉完啞鈴可以坐著以雙手撐椅子的方式將身體微微撐起。舉啞鈴可以鍛鍊二頭肌,在椅子上將身體微微撐起可以鍛鍊三頭肌,對於想要瘦手臂的人是很好的運動方式。關於運動和飲食,著重習慣的養成,才不易復胖。

營造成功的減重環境也很重要,外食點小份餐點、自助餐點半碗白飯、不吃烤炸辣食品、飲料不加糖、避免點小菜、家裡不放食物,這些都是減重的一些小技巧。

最後就是要堅持到底,減重容易遇到瓶頸,家人或朋友的支持與監督是堅持下去的主要動力。減重的模式並非一成不變,運動的方式可以多變化,飲食物的內容也可以多樣化,適時的更換減重模式可以加強堅持到底的決心。

當您試過以上的方法仍無法減重成功,切忌不要尋求偏方或聽信不實的廣告,不論您是因為意志力不夠還是體質因素造成減重無法成功,都應尋求正規的醫療協助,才不會花了大錢又傷身體,而體重仍然沒有任何改變。

中醫減重是目前減重醫療中副作用較小的其中一種減重方式,可以針對個人體質進行改造,適合肥胖體質的群眾。若想要局部瘦身,可以配合針灸,或埋線治療。

埋線治療是針灸治療的一種,但埋線是經過改良的治療方式,可以持續的刺激穴道,達到氣血調理的目的,除了增加局部脂肪代謝,也可以降低食慾。但是埋線治療最怕不小心感染,因此選擇優良院所,才可以確保中醫師的穴道選取夠精準,在旁協助的護理人員也是經過專業訓練,這樣民眾在做埋線治療時,才會比較有保障。

中醫治療耳鳴的醫案

耳鳴一直都不是好治的病,不論是針灸還是吃中藥,都不一定治的好。

不過有一個令人振奮的病例,最近發生的,患者有三叉神經痛、耳鳴的主要症狀,常常背痛。

其聲音沙啞,個性急躁,年約45,女性,最近MC週期不穩定,四月份MC沒來,五月份點滴不暢,但沒有相關的更年期症狀。

把脈是右手弦滑,但重按有一點緊,像是脈形弦緊,但是其勢卻是弦滑。以三菽之力浮取時又有痰飲,無限細絲。左手脈象弦脈為主,三菽浮取時也有無限細絲,但往來不流利,應為有瘀。臉色暗沈,舌暗紅,少苔。

 

因其背痛,雖不是主症,但其為督脈和太陽經病位,可知氣無法上達,造成頭面五官的問題。

脈象來看,雖然有弦脈,但還有一些兼脈,如弦緊為寒,弦滑為濕痰。

舌暗紅,左脈浮取往來不流利,為有瘀。

 

辨證為太陽經病寒濕痰瘀

 

[針灸處方] 下關 四白 顴寥 頰車 合谷

[科中處方] 葛根湯  丹參  延胡索  白芷  小活絡丹散  3*7

 

MC週期不穩定,以平補調理

[自費處方] 紅棗  枸杞子  黨參  七帖

 

一週後回診,病人自述耳鳴緩解,尤其是左耳,好像爬上高山耳鳴,吞口水後,耳朵就突然通了。三叉神經痛減。六份月MC有來,量正常。

產後瘦身

生產過程對婦女而言是一個耗氣耗血的過程,產後氣血暴虛,則容易產生各種症狀,如在《傅青主女科》產後篇上卷「產後總論」曰:「夫產後…氣血暴虛,諸症乘虛易入。」又說:「凡病起於血氣之衰,脾胃之虛,而產後尤甚。…必大補氣血為先,雖有他症,以末治之,斯言盡治產之大旨。」說明了產後氣血通常是虛弱的。

婦女產後虛、寒、瘀者多,實、熱證者少也。常用的生化湯是專治因產後血虛陰虧血瘀留滯等。瘀血去,新血生。民間常用生化湯作為產後調理的藥方,然而時代變遷,醫學進步,產後媽媽常在西醫婦產科的指示下服用子宮收縮劑,而且現代人飲食習慣及生活習慣改變,實,熱證體質的人有變多的趨勢,因此傳統的生化湯已不再適合所有的產婦,應該由中醫師配合婦產科醫師以及根據每個產婦的體質來調整開藥。

產後瘦身是許多媽媽關心的議題,瘦身固然是媽媽的願望之一,但產後身體多虛,應該在兼顧調養身體的基礎上讓體重自然回復,才是比較健康的觀念。

孕婦分娩前體重平均增加11公斤左右,所增加的重量大部分是由全身的血液容積、血管及細胞外的組織間液和增大的子宮、羊水、乳房、胎兒累積而成。分娩後胎兒、羊水、胎盤產出再加上失血,體重就會減輕約5~6公斤,另外,懷孕期間增加的水分也會在產後2~5天藉由尿液排出,此時,體重會再減輕2~3公斤,將孕期所增加的體重扣掉產後自然去除的重量,孕婦須努力減少的體重約只有2~3公斤。

由於產後體質偏虛,即使是一般人服用安全無虞的減肥藥在此時都要避免,產後瘦身應該從調養著手,注意膳食調理、飲食禁忌及生活起居。一般來說,產後只要搭配合適當的飲食,體重就能恢復產前的狀態。造成產後肥胖的原因多是因為坐月子期間補過頭,再加上缺乏適當的運動所致。雖然生產後元氣大傷,坐月子期間需要充分的休息,但休息也不表示得整天躺在床上、動也不動,事實上,適度的活動除了有助於產後瘦身還可以幫助傷口癒合,並讓子宮、骨盆腔恢復到產前狀態。此外,現代人的問題常常是營養過剩,其實產後只要配合適當的飲食,以及簡單的中藥調理就可以同時兼顧健康以及瘦身。

中醫也秉持坐月子期間應做適當運動的觀念。自然產的婦女若沒有出血過多,在生產後2~3天就可下床走動,產後兩個星期就可以做柔軟的伸展運動;剖腹產的婦女則要看傷口癒合的情況,一般來說,產後1個月就可開始做伸展運動,產後6~8週後才適合作鍛鍊腹肌的運動。

中醫主張調理身體搭配食療,利用合適的進補方式將身體調回到最佳狀態即可加速身體的代謝,自然有助於身材的恢復,而中醫的穴位按摩也可在此時發揮作用,多管齊下,事半功倍。

若是想瘦小腹,平時可以多按摩足三里穴,足三里位於小腿脛骨外側約一姆指距離,膝下約四指幅的位置。按摩時以指腹按壓,力道輕柔,略覺酸脹,每個穴位每次按摩約30秒至1分鐘,一天可按摩數次。

如上所述,媽媽產後的體質,雖然多虛多寒多瘀,然而有在服用子宮收縮劑的情況下,加上有部分的產婦體質為實熱的體質, 因此傳統的生化湯不宜自行購買服用,況且生化湯配方有很多種,究竟哪一種才適合產婦也是個問題。總而言之,產後的身體調理應該諮詢中醫師,讓中醫師為您的健康把關,配合適當的飲食運動,讓您瘦的健康,恢復好身材。

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8417&sor=1

咳嗽要看中醫嗎?

 

  咳嗽:

 

    熱咳:頓嗽散(桑白皮、柴胡、黃芩、石膏、梔子、甘草、桔梗)

          + 陳皮、前胡(或白前)、厚朴、杏仁、薄荷

 

    寒咳:寧嗽丸(桔梗、川斛、川貝、半夏、茯苓、陳皮、桑皮、薄荷

          蘇子、穀牙、甘草、杏仁)

 

    久咳可考慮止嗽散加減  少陰病脈可考慮麻黃附子細辛湯

 

(中醫講究辨證論治 請務必親自找中醫師把脈問診再開藥)

 

濕熱體質-5

濕熱體質-5

 

 一般表現

 

    「濕熱」可引起許多疾病,表現為既有「濕象」又有「熱象」,如:發熱、胸脅痞脹(脅:是指肋骨區和側胸部; 痞:是指胸腹部脹滿但不痛,觸診時軟而不硬)、脘腹滿痛、噁心嘔吐、食慾不振(濕重者)、渴不多飲(濕重者)、大便不調(便秘或泄瀉)、小便少而黃、脈象濡數或滑數(熱重者脈象兼有力)、舌苔黃厚而膩。

 

  不同部位的疾病傾向

 

(1)          濕熱留戀氣分

 

  表現為發熱較低或熱勢有起伏,纏綿不解,四肢怠惰、胸悶、口淡無味、或口苦而膩、渴不多飲、小便少而黃、舌苔黃膩,若有「暑濕」或是「濕阻」,則常有上述症狀。

 

(2)          濕熱阻滯脾胃

   

    表現在消化道的症狀較為明顯,胸腹悶脹疼痛、口膩或口苦、便秘、或腹瀉味道惡臭、舌邊舌尖色紅、舌苔白膩或黃膩、可同時有發熱、口渴不欲飲、小便少而黃等症狀。

 

(3)          濕熱蘊結肝膽

 

簡稱肝膽濕熱,由於肝膽感受外邪,例如:肝炎。或平時飲食過於油膩,或多吃油炸品,也會產生濕熱,蘊結在肝膽,除了「實質的肝臟」功能受損,中醫所說「肝的臟象」功能也會減弱,導致「肝主疏泄」的功能失常。

   

    症狀表現有黃疸、兩脅脹痛、脘腹脹滿、噁心嘔吐、胃口不佳、四肢倦怠、便秘、或大便黏膩不暢、也可同時有發熱的症狀。

 

    由於肝膽濕熱與脾胃濕熱同時並見,所以也稱為脾胃濕熱熏蒸肝膽。

 

(4)          濕熱下注大腸

 

表現多為腹痛、腹瀉、糞便惡臭、下痢頻繁、便有膿血、裏急後重(有便意卻不易排便,常伴有腹痛)、肛門灼熱;並有發熱、脈數、口苦、舌苔黃膩等症狀。

 

(5)          濕熱下注膀胱

 

    可出現尿頻、尿急、尿痛、小便色黃、或有尿路感染或結石,可能伴有血尿。有因結石造成的腰痛,敲擊腰部時痛甚。脈數。

 

網路預約

http://59.124.174.66:82/MobileGO.aspx?Code=3831032406

門診時間:

http://blog.drsifon.com/2012/03/23/1010323/

痛經-1.為什麼會痛經?

痛經-1.為什麼會痛經?

 

    女生會有月經是因為子宮內膜有週期性的剝落,一般的情形下,前列腺素會刺激平滑肌使子宮收縮,此外前列腺素會促進分泌一些酵素(lytic enzyme),誘發子宮內膜的剝落。(Lytic enzyme是靠前列腺素和黃體素<progesterone>共同來調控)。

 

    痛經分為原發性痛經和次發性痛經。所謂原發性痛經就是「找不到原因」,做檢查都正常,通常初經就開始痛,且每次月經來的前兩三天開始痛,結束後就不痛,有週期性,類似生產痛、可能痛到後背、或伴有噁心嘔吐、腹瀉。西醫認為,和前列腺素太多有關。這一類病人往往會求助於中醫,而中醫治療後往往也會有改善。

 

    而次發性痛經,通常有骨盆腔病變,或有其他相關的婦科疾病,例如:子宮內膜異位症則是重要的原因之一。這類病人初經不會痛,幾年之後才會痛,月經來前 一兩 個禮拜就痛,結束後還在痛,有可能有週期性。

 

中醫認為會痛經可能和體質有關,經過辨證之後,發現痛經的病患中,常見的有四種類型:氣滯血瘀、寒濕凝滯、氣血虛弱、肝腎兩虛。

 

氣滯血瘀型:常伴有腹脹、排便不順、或是情緒壓力大的時候症狀會更明顯,可能會伴隨經前胸部脹的很厲害,或者是血液循環較差,膚色暗塵,皮膚乾燥,月經來時會有血塊。舌暗紅或紫紅,脈象上會出現弦脈和澀脈。

 

    寒濕凝滯型:平常喜歡喝冰涼飲料的人,常常都屬於這一型。這一型的病人可能會有四肢容易冰冷,痛的時候熱敷可以緩解,吹到冷風就會痛的更厲害。月經量少,顏色較淡。舌苔白且膩,脈象上會出現沈脈或緊脈。

 

    氣血虛弱型:容易疲累,可能伴有貧血,臉色偏黃或偏白,較無血色,但天生皮膚白的又不在此限。說話有氣無力,比較小聲。痛的時候是綿綿的痛,容易頭暈或輕微頭痛。脈象會出現虛脈或是細脈。

 

    肝腎兩虛型:肝腎兩虛的症狀和氣血虛弱型很像,如果月經來時會有腰酸,或平時就有腰酸,到了月經來時腰酸的更厲害,就有可能是肝腎兩虛型。中醫說「肝腎同源,肝藏血,腎藏精,腎為先天之本,而肝又是女子之先天」,因此肝腎和痛經有密切的關係。會出現尺脈細數或尺脈沈細的脈象。

陰陽學說-1

陰陽學說-1

 

陰陽學說是中醫醫學最基本的觀念,而陰陽學說本身就是把很多複雜的事理做一個分類,有些是相對的,例如:「熱」的東西叫「陽」,「冷」的東西叫「陰」。

 

    古代的想法很單純,認為陽光照的到的地方叫做「陽」,照不到的地方叫做「陰」,因此「陽」指的是白天、溫暖、光明的一面,「陰」指的是晚上、寒冷、黑暗的一面。例如:我們形容一個年輕人叫「陽光宅男」,就是說他雖然很宅,但冠上「陽光」這個形容詞,我們就可以理解,他其實也有走出戶外活動活動的時候。又例如:我們常說榕樹下「陰森森」的,因為榕樹下比較暗、陰涼、又潮濕。所以陰陽本身並沒有想像中那麼難懂。

 

 

 

                    

白天

溫暖

乾燥

明亮

晚上

寒冷

濕潤

黑暗

 

 

                    

興奮

亢進

能量

氣化

抑制

衰退

物質

成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