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男育女法

生男育女在宗教信仰上認為是上天注定,在生物學上認為是先生的精蟲染色體決定,即使是最新的科技,如:精蟲分離術,也僅有六到八成左右之成功率,本方法乃根據食療改善體內環境,需配合中藥調理,以提高生男育女之成功率。

 

欲生男:

先生宜多吃下列食物:魚、肉類、酸類水果、菠菜、蕃茄

太太宜少吃肉類(但不是完全不吃),多吃蔬菜,如:萵苣、豆芽、花椰菜,以及麵食、馬鈴薯

 

欲生女:

先生宜多吃下列食物:魚、肉類、酸類水果、菠菜、蕃茄

太太宜多吃肉類及蛋黃、豆腐,少吃蔬菜、麵食、馬鈴薯(但不是完全不吃)

 

(先生的飲食以提高精蟲活動度為主。太太的飲食可改變精蟲在子宮內的存活環境,多吃肉類、蛋黃、豆腐可提高X精蟲生存力,提高生女機會;多吃蔬菜、麵食、馬鈴薯可提高Y精蟲生存力,提高生男機會。)

 

平時保健:

 

先生以固精為主,於太太排卵前三天停止行房以儲精蟲,排卵期連續三天,可每日行房一次,最好三日皆行房,或挑一至二日行房。中藥以收濇固精為主。氣虛者應以補氣為主,陽虛者補腎陽;少數陰虛火旺者,則不宜補氣或補腎陽,應該要養陰清虛火為主,用藥方向完全相反,應請中醫師診斷後再服藥。

 

太太以補氣血為主,欲生男者補陽氣為主,欲生女者補陰血為主,太太情緒起伏不宜太大,得失心不宜過重,以免情志過盛,造成肝鬱,肝氣鬱結,容易化火,或是阻滯氣機,造成氣血循環不好。少數為氣血不虛,但肝火已盛,治療應循序漸進,先疏導肝氣,再伺機清瀉肝火。

 

行房注意事項:

 

行房前先生用涼水洗澡,如天氣太冷,至少生殖器部位需要涼水沖洗。太太用溫水,可全身泡澡,促進血循。夫妻應放鬆情緒,要有情調,前奏要長,因女性所需反應時間較久。先生於行房前先小便,因尿意與射精前的感覺很接近,兩種感覺混淆,易造成早洩。欲生男,射精時要深入陰道,可提高成功率。不論欲生男女,行房後,太太臀部墊高休息10分鐘,之後飲用適量溫開水,一週內太太不可做劇烈運動,忌食生冷。

 

 

解表劑

解表劑是以汗法為主要依據,具有發散表邪,治療表症的一類方劑。

臨床上見到惡寒發熱、鼻塞頭痛、脈浮,稱之為表證。但因感邪有風、寒、熱的不同,又分為以下類型:

1. 表寒證者,於臨床上見到惡寒重,發熱輕,頭痛身痛,口不渴,苔薄白、脈浮緊或浮緩。

2. 表熱證者,於臨床上見到發熱重,惡寒輕,口渴咽痛,苔薄白或微黃,脈浮數。

3. 體虛外感者,除見到表證外,同時會有短氣,倦怠,脈無力而虛,以及氣血、陰陽不足的症狀。

「汗法」是通過辛散方藥,以開泄腠理,促進發汗,使外感六淫之邪從體表趕出去的一種治法。因表證本身就分表寒、表熱與體虛外感三大類,因此汗法也分為辛溫解表、辛涼解表及扶正解表三個方法。

解表藥多具有辛味,入肺經與膀胱經,辛能發表,肺主皮毛,膀胱經絡行於背後脊椎兩旁,且膀胱經主一身之表,所以本類的藥物,多具有發散表邪,治療表證的作用,同時藥性亦有寒涼、溫熱之不同,及兼治兼症,因而將他分類如下:

1. 辛溫解表藥:麻黃、桂枝、荊芥、防風、紫蘇、白芷、羌活、細辛、辛夷、蒼耳子。

2. 辛涼解表藥:薄荷、牛蒡子、桑葉、菊花、葛根、柴胡、升麻、蟬蛻、淡豆豉、連翹。

3. 兼能祛濕陣痛:羌活、防風、白芷、細辛、藁本。

4. 兼能清利頭目:荊芥、薄荷、桑葉、菊花、蔓荊子。

5. 通鼻竅:辛夷、蒼耳子、細辛、白芷。

6. 透疹:蟬蛻、牛蒡子、荊芥、升麻、葛根。

7. 利水消腫:麻黃、浮萍。

8. 止咳平喘:麻黃、半夏、杏仁、細辛、紫蘇

9. 和胃止嘔:紫蘇、生薑、半夏。

解表藥經研究其具有發汗、解熱、抗菌、抗病毒、抗發炎、抗過敏等藥理作用,如果配伍得當,可發揮極佳的療效。

中醫治療胃炎的原理

嘈雜的定義與歷沿革–中醫治療胃炎的原理

嘈雜,是指胃中空虛,似飢非飢,似辣非辣,似痛非痛,胸膈懊憹,莫可名狀的一種疾病。相當於現代醫學所說胃炎的症狀,常和胃痛、胃食道逆流等病同時並見,臨床可因胃熱、胃虛、肝鬱、血虛等原因所致。

考嘈雜證名,始見於元,朱丹溪《丹溪心法》,朱氏立嘈雜一證,認為痰濕、氣鬱、食積、熱邪皆是致病所因,他在《丹溪心法,嘈雜》篇說:「嘈雜,是痰因火動,治痰為先,薑炒黃連,入痰藥。用炒山梔子,黃芩為君,南星、半夏、陳皮為佐,熱多加青黛」。又說:「食鬱有熱,炒梔子、薑炒黃連不可無。肥人嘈雜,二陳湯少加擾芎、蒼朮、白朮、炒山梔子。嘈雜若濕痰氣鬱,不喜食,三補丸加蒼朮、倍香附子」。

明,王肯堂認為:「嘈雜與吞酸一類,皆由肺受火傷,不能平木,木伐相火乘肺,則脾沖和之氣索矣」。

張景岳在他所著的《景岳全書-嘈雜》篇說:「此證有火嘈、有痰嘈、有酸水浸心而嘈。大抵食已即飢,或雖時不飽者,火嘈也,宜兼清火。痰多氣滯,似飢非飢,不喜食者,痰嘈也,宜兼化痰。酸水浸心而嘈者,戚戚膨膨,食少無味,此以脾氣虛寒,水穀不化者,宜溫胃健脾。又有誤用消伐等藥,以致脾胃虧損,血少嘈雜,中虛則煩雜不飢,脾弱則食不運化,此宜專養脾胃。總之,嘈雜一證,總由脾氣不和或受傷脾虛而然,所以治此者,不可不先顧脾氣。」

清,程鐘齡《醫學心悟,嘈雜》對本證的論述亦甚可貴,指出若治失其宜,可變為噎嗝*,並將嘈雜與虛煩做了鑑別。如程氏說:「嘈雜者,躁擾不寧貌,得食暫已,少頃復嘈,其中有夾痰與火者,則口煩唇焦,脈滑數也,二陳湯加山梔黃連之類;有脾虛夾痰者,則氣促食少,脈小弱也,五味異功散主之。嘈雜之證,治失其宜,變為噎嗝*者,眾矣,可不慎乎?」(按:噎嗝為一種很嚴重的胃病,和現在所說胃癌有高度相關。)

華岫云在《臨證指南醫案,嘈》按語中說:其病總在於胃。林珮琴《類證治裁,嘈症》同意嘈證屬胃的觀點,指出「若胃過燥,則嘈雜似飢,得食暫止,治當以涼潤養胃陰,或稍佐微酸;若熱病後胃津未復,亦易虛嘈,治當以甘涼生胃液,或但調其飲食;若胃有痰火,或惡心吞酸,微煩少寐,似飢非飢,治宜清火,稍佐降痰;又有脾胃陽衰,積飲內聚,似酸非酸,似辣非辣,治宜溫通;但由脾虛飲食不化,吐沫噯腐,治宜健運」。「大抵脈洪數者多火,脈滑大者多痰,脈沈弦者多鬱」(《類證治裁.嘈雜》)。林氏對於嘈證的論治,在前人的基礎上又有了發展,值得學習。

病因病機

綜合前賢論述與現代醫學知識,可歸納為以下四種病因病機:

(一)飲食不節制造成痰熱:由於過食辛辣烤炸,常喝酒、重口味、愛吃油膩食物、或難消化的食物,如:糯米類、肉粽、肉圓。導致食物積滯中焦脾胃,中醫認為這就是「有形之痰」。脾主運化水濕,脾胃運化功能降低,水濕積聚,造成「痰、濕」鬱而化熱,痰濕熱所致。這類體質的人,通常體態會較肥胖,但也有少數是很瘦的人。

(二)情志不和造成肝鬱:肝主疏泄,若是工作壓力大,憂慮、多思慮、煩惱多、常生氣,都會造成肝氣無法疏通。尤其生氣過後,整個影響自律神經,中醫認為氣無法疏通,生氣一次要十五天以上,氣才會順,因此脾氣要好,事緩則圓。肝氣不疏,腸胃蠕動會變慢,氣無法順勢下降,有時會造成便秘。有時候阻塞久了,肝氣往橫著走,影響到胃,就會出現胃嘈雜的症狀,就是肝氣犯胃、肝胃不合。

(三)先天或病後脾胃虛弱:由於脾胃先天本來虛弱,或是生病過後胃的功能還沒恢復完全,胃陰受損,胃黏膜分泌不足,也會引發胃嘈雜。或常吃冰、喝冰的飲料,損傷胃陽,導致胃的循環變差,造成脾胃虛弱。胃氣虛,氣不足,則出現胃嘈雜。

(四)臟腑失調或術後失血過多造成血虛:先天五臟臟氣虛弱,或術後失血過多,使胃失濡養,則會導致胃嘈雜發生。此外心主血、脾運化可化生營血,思慮過度,使心血失其所養,脾胃臟氣虛弱無法化生營血,也會營血不足,造成惡性循環,一定要積極用中藥調理。

網路預約

http://59.124.174.66:82/MobileGO.aspx?Code=3831032406

門診時間:

http://blog.drsifon.com/2012/03/23/1010323/

中醫減重應以補氣為本 清熱為輔

中醫教科書說肥胖的原因是氣虛和痰濕。那是從形質來說,肥胖大多沒有運動,氣當然虛,脂肪堆積就聯結到痰濕。這沒有錯,但照這樣的思路開藥豈不是捨本逐末。

 

因為醫生一邊消脂,患者一邊又吃回來。

 

一個真正在減重的人,都會面臨兩個問題,一要運動,二要節食。運動請靠自己,醫生藥物沒辦法幫您。

 

節食是個大學問,如果能量不夠就會想吃東西,所以要睡飽,早餐要吃澱粉,作息要正常。然後醫生應該幫忙開補氣的藥,使人精神飽滿,充滿力氣,就不容易餓。

 

還有壓力大也會一直想吃東西,所以也要適時的紓解調劑,讓生活多采多姿。這樣才可以在源頭控制脂肪,才會根本減重,至於會不會復胖,要看我另一篇文章了 (https://www.facebook.com/notes/%E4%B8%AD%E9%86%AB%E5%B8%AB-%E9%99%B3%E4 %B8%96%E5%B3%B0-%E6%B8%9B%E9%87%8D-%E9%81%8E%E6%95%8F/%E6%B8%9B%E9%87%8D %E4%B9%8B%E5%BE%8C%E6%9C%83%E4%B8%8D%E6%9C%83%E5%BE%A9%E8%83 %96/187773107951181)。

 

還有另一個問題,漢朝是傷寒論的時代主流,當時戰亂頻繁,物資缺乏,都不會有肥胖的問題,因此附子大量用沒有問題,現在人的生活都是營養過剩,壓力大,睡眠差,缺的不是陽氣,相對的有很多虛火的問題,甚至有一半是實火。白話的說就是火氣大。

 

會胖不是沒有原因,代謝不好,和氣虛有關。肚子餓,不能克制飲食,雖然和意志力有關,但也可能是氣虛。再來另一種就是火氣大,火氣大也會把好的氣消耗掉, 間接造成氣虛。此外如果這團火在胃造成胃熱,也會變成吸收超好,容易飢餓,一直想吃東西。因此除了補氣,還要適當的清熱。

 

想看中醫減重的人都是聰明人,因為只有中藥可以幫您補氣,幫您清熱,埋線還可以瘦局部,雕塑身材體態。當然回歸到減重最根本的問題,就是運動和節食,有在減重的朋友還是要多運動,控制熱量才是王道。

 

引 用請註明出處,謝謝!:https://www.facebook.com/notes/%E4%B8%AD%E9%86%AB%E5%B8%AB- %E9%99%B3%E4%B8%96%E5%B3%B0-%E6%B8%9B%E9%87%8D-%E9%81%8E%E6%95%8F/%E4%B8%AD%E9%86%AB%E6%B8%9B%E9%87%8D%E6%87%89%E4%BB%A5%E8%A3%9C%E6%B0%A3%E7%82%BA%E6%9C%AC-%E6%B8%85%E7%86%B1%E7%82%BA%E8%BC%94/383273378401152

眩暈的中醫調理

患者常常抱怨眩暈發作時會有一種生不如死的感覺。眩暈的感覺和暈車、暈船極為類似,或是看小孩玩轉圈圈的遊戲,轉完之後走路東倒西歪,甚至噁心嘔吐的樣子,旁人看了都覺得很痛苦,更別說是當事人了。

眩暈(Vertigo)常因第八對腦神經中的前庭神經(vestibular nerve)或其他相關結構(如內耳、腦幹、小腦等)之功能障礙而產生。若是內耳引起的,常伴有聽覺障礙或耳鳴。若是腦幹或小腦之缺血引起的,常伴有其他神經學之異常,如構音困難(說話不清楚),單側肢體無力、臉麻…等。眩暈發作時,讓人有強烈天旋地轉的感覺,嚴重者會覺得整個房子都在轉,無法站穩,眼球震動,噁心感,甚至會嘔吐。眩暈的原因很多,敘述如下:

一、良性陣發性體位性眩暈(BPPV)

病人於移動頭部或改變體位時,容易發生眩暈即屬此類,但真正的原因尚不

清楚。發病期間,若頭部和身體姿勢改變,有時可發生短暫的眼球震動(約10秒鐘),但重複操作時,則症狀會減輕或不發生,即所謂的習慣性。一般是認為內耳半規管中的耳石出了問題,使得耳石在頭部轉動時隨便亂跑,而造成眩暈。人類內耳分成兩大部分,掌管聽力的耳蝸與掌管平衡的前庭。我們人的前庭平衡系統是非常巧妙的構造,它的大小不及一節手指頭,卻掌控一個人平衡感覺的樞紐。前庭感覺器官有三根半規管,三根半規管互相垂直,剛好掌握三度空間的迴轉運動。如果耳石脫落移位了,會經由壺腹旁的小洞跑到半規管裡去,當我們頭部運動時,耳石便會在管子裡滾動,而造成半規管內淋巴液的不正常流動,擾亂我們正常的平衡感覺,就會使人感覺到天翻地覆而害怕不已。這就是良性陣發性姿勢性眩暈發病的原理。發病期間,應避免頭部及身體姿勢突然改變,一般西藥可用抗組織胺及抗暈藥物治療,多數在幾星期內可自行痊癒,但容易復發。

二、梅尼爾氏症(Meniere’s disease)

西醫關於本病的確切病因尚未明確,主要的學說有內淋巴吸收障礙與生成過多、免疫反應失調、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病毒感染、內分泌障礙等等,治療以抗暈動,利水消腫為主;對耳鳴和聽力障礙明顯的則趁早使用神經營養劑,同時要注意休息和清淡飲食。本病常於中年時發病,會不定期重複發作。發作前,有時會有聽覺障礙或耳鳴加劇的現象,或是耳鳴、耳聾和眩暈三個症狀同時發生,病因可能是內耳迷路的水腫。

三、前庭神經細胞炎(Vestibular neuronitis)或迷路炎(Labyrinthitis)

症狀是突發性的眩暈,伴隨不同程度的聽力障礙,是一種周邊性的病變,可能是上呼吸道感染、感冒或鼻咽部的病變所引起,原因不明,可能與病毒感染有關。多為良性,經過治療,常可在幾星期內復原。

四、精神功能性眩暈

如過度換氣症候群、精神官能症、歇斯底里等,有時會以眩暈為主的症狀表現。這類病人通常「沒有」天旋地轉的感覺,也不會有眼球震動。

五、體位性或姿勢性眩暈

突然坐起或站起時,因血壓急速下降,引起腦幹缺血也會發生眩暈。這類病人在變換姿勢時,速度應放慢,並測量血壓是否過低,或檢查降血壓藥物是否使用不當。此外,應注意有無潛在性的心臟病和頸動脈的疾病。

六、脊椎基底動脈循環不全(VBI)

因為腦幹和小腦的缺血,造成的眩暈屬於此類,但比姿勢性眩暈嚴重。常伴有其他神經學的症狀,如構音困難(dysarthria)、運動失調(ataxia)、臉麻、單側或雙側肢體無力、複視(diplopia)、吞嚥困難、眼睛偏盲(homonymous hemiopsia)等症狀。若有以上症狀伴隨發生,應作進一步檢查,如頸動脈超音波檢查,甚至應安排核磁共振檢查。

七、小腦橋腦角腫瘤(CP angle tumor)

這類的病人症狀以單側的耳鳴及聽力障礙為主,有時會出現眩暈,臉部表情僵硬,這是因為第七對腦神經受到壓迫而產生的症狀,甚至有嘴歪、眼皮不能閉合、流眼淚、味覺障礙、喝水會流出來等伴隨症狀。若檢查確定是聽神經瘤,應開刀切除。

中醫認為引起眩暈的病因分為兩類:一是外感病邪造成,例如病毒感染,依不同的病因又可分為,風寒、風熱、中濕、中暑等類型。二是內傷造成,內傷造成的眩暈主要以肝陽上亢、氣血兩虛、腎精不足和痰濕中阻四型為多數。

外感病邪造成的眩暈,大多發病突然,可能伴有感冒的症狀,如咽痛、鼻塞、頭痛、咳嗽等。由於氣候突變,寒溫失常,風熱或風寒之邪乘虛而入,侵犯肺衛,衛氣與邪氣抗爭,造成肺氣失宣,耳竅閉阻,影響內耳功能而造成眩暈,治療則以驅散風寒或是疏散風熱的方法為主。而夏季炎熱,屬性酷熱,容易中暑,若適逢多雨潮濕,濕氣與暑熱相合,則會出現中濕的病症。中暑的人由於熱邪直入陽明經,造成胃熱亢盛,燒灼津液,胃熱若下行,則造成腎精乾涸,腎精不足以滋養髓海,而發生眩暈。中濕則由於濕邪黏滯,困阻氣機,中焦脾胃被濕氣所困,使得腎氣無法上達於腦髓,因而造成眩暈。治療則以清泄暑熱或是祛暑化濕為主,達到斧底抽薪,治療根本的作用。外感病邪造成的眩暈,通常容易治癒,若延久不治,則會影響肝腎氣血,進一步造成五臟六腑的損傷,演變為內傷疾病。

內傷屬虛者居多,如陰虛可能起因於肝血不足,結果會造成肝陽上亢、肝風內動,嚴重的就會出現口眼咼斜,一些神經學的異常症狀就會出現。此外,中醫認為腎精和腦髓的不足,是造成眩暈的主要原因,若陰虛則血少精虧,容易導致腎精與腦髓不足而造成眩暈。其次由於濕邪未除,病久中焦脾胃之氣受損,濕邪變成痰飲,內濕與痰飲互結,形成痰濕,痰濕鬱久化熱,上蒙清竅,也可造成眩暈。

內傷的原因較為複雜,一般可歸納為四個方面:

一、肝陽上亢:平時肝火就比較大的人常屬此型。因長期工作或其他壓力,情緒長期處於憂鬱惱怒的狀態,肝氣鬱結久而化火,火灼陰分,造成肝陰暗耗,或是本身陰虛體質的人,肝火容易被引動,造成腎陰虧虛。陰虛和肝火常常是一起存在,互為因果,腎陰虧虛以致肝陰不足,無法約制肝陽,造成肝陽上亢,上擾清竅,腦髓無法正常運作,於是造成眩暈。治療以平肝潛陽為主。

二、氣血虧虛:若久病不愈,或先天氣血不足,或脾胃虛弱氣血生化不足,造成氣血兩虛,氣虛則清陽不升,濁陰不降,累積在腦髓,則容易造成眩暈;血虛則腦髓失養,也會造成眩暈。如「內經-口問篇」所說:「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耳為之苦鳴,頭為之苦傾,目為之眩。」形容的就是眩暈的症狀大集合,耳鳴、眼球震動、因眩暈而造成搖頭晃腦的感覺,甚至感到天旋地轉。治療以補氣養血為主。

三、腎精不足:腎為先天之本,藏有腎精,腎精生髓,經由督脈滋養腦髓。有先天腎精不足,也有年老腎虧,或久病傷腎,或房事過度造成(西醫所說的腎指腎臟,中醫所說的腎包含腎精、腦髓、甚至包含生殖泌尿系統,若不先認清定義上的不同,就會有所誤會)腎精虧損,不能生髓,而腦為髓之海,上則髓海不足,下又腎氣虛弱,於是造成眩暈。治療以補腎填精為主,用藥可搭配血肉有情之品,即非植物草藥的動物類用藥,如:鱉甲、龜板、鹿角膠、鹿茸等。若為素食者,可事先告知中醫師,以避免使用動物類用藥。

四、痰濕中阻:除了濕邪不除,可造成體內痰濕,吃得太好也會造成痰濕,痰濕和脾胃脫離不了關係,痰濕可以阻滯脾胃中焦之氣,脾胃中焦之氣不足,濕氣不能代謝也可造成痰濕。因此養生之道在於七分飽,太過度使用脾胃,就容易有痰濕蘊積體內。痰濕本身可以阻滯氣機升降,導致清陽無法上升,則濁陰無法下降(氣虛則是清陽無力上升),造成暈眩,此外痰濕容易化火,形成痰火,因此治療上,以燥濕祛痰為主,配合健脾和胃降火為輔。

最後提醒眩暈患者應注意:

1.      頭暈、眩暈時盡量不要突然改變姿勢,若平躺欲起身時,請先坐床緣10~15分鐘,無不適再起身下床;必要時可於床上使用便盆、尿壺。

2.      站立時若頭暈、眩暈厲害,請先蹲下或躺下,預防跌倒。

3.      若伴隨噁心、嘔吐,請暫勿進食。

4.      保持心情輕鬆,儘量多休息,飲食宜清淡。

5.      按醫師指示定時服藥,定期門診追蹤。

6.      頭暈、眩暈厲害、無法站立或行走、持續嘔吐、合併肢體麻痺無力、或吞嚥發生困難時,應立即作一進的檢查。

減重實例

減重顯效:

黃X珊八週瘦10.2公斤

李X英13週瘦9.1公斤

劉X嘉11週瘦7.4公斤

呂X雯七週瘦7.1公斤

邱X珍七週瘦6.4公斤

陳X偉五週瘦6.3公斤

王X美七週瘦5.7公斤

黃X碧五週瘦4.0公斤

減重速效:

邱X文二週瘦8.0公斤

黃X中二週瘦5.2公斤

李X憲一週瘦2.6公斤

梁X棻一週瘦2.2公斤

蔡X羚一週瘦2.2公斤

王X方一週瘦2.1公斤

盧X陵五天瘦1.5公斤

系統性紅斑性狼瘡(SLE)

系統性紅斑性狼瘡是一種身體多個部位被侵犯的疾病,通常出現在20-40歲的女性,由於免疫系統的障礙,使患者的組織和細胞被自己的免疫系統攻擊,主要是抗體不正常以及免疫複合體之附著而使得細胞受到傷害。細胞的染色體也會變得不正常,這些細胞層次的變化在顯微鏡下都可以觀察到。在顯微鏡下看到這些細胞時,就稱之為紅斑性狼瘡細胞。這些紅斑性狼瘡細胞會出現在各個器官上,產生發炎反應,造成各種症狀。

每個器官都可能受到侵犯,病況時好時壞,當關節部位被侵犯時,會產生風濕性的疼痛。常見的特徵還有疲倦、發燒、全身不適、體重減輕(但是有服類固醇藥物可能會變重)、皮疹(尤其是臉頰兩旁的蝴蝶疹)。還有關節炎、肌炎、血管炎、口腔潰爛,也是可能發生的症狀。禿髮也是其中可能的症狀。

血液相關的症狀有貧血(可能是溶血性貧血所致)、嗜中性白血球減少,血小板減少、淋巴結疾病以及脾臟腫大。神經系統則會造成器質性腦病症候群、精神病、癲癇發作、周圍神經病變。

其他部位的炎症如:肋膜炎、心包炎、心肌炎、肺炎、腎臟炎、動脈或靜脈拴塞、腸繫膜血管炎。也可能會有乾燥症候群的發生。這些都和抗細胞的抗體有關。

1982年美國風濕病協會(ARA)的SLE診斷標準如下:
1.    面部蝴蝶斑
2.    盤狀紅斑
3.    光敏感
4.    關節炎
5.    胸膜炎、心包膜炎
6.    癲癇或精神症狀
7.    口腔、鼻腔潰爛
8.    尿蛋白(>0.5g/d)或有管形細胞
9.    抗DNA抗體、抗Sm抗體、LE細胞、梅毒生物學試驗假陽性。
10.    抗核抗體陽性。
11.    溶血性貧血、白細胞減少(<4000/mm^3)、淋巴細胞減少(<1500/mm^3)、血小板減少(<10萬/mm^3)。
以上11項中有4項以上陽性者確診為SLE。

因藥物引起之類狼瘡症候群的相關藥物有:
1.    抗抽搐藥物
2.    降血壓藥物
3.    抗生素
4.    抗心律不整藥物
5.    抗甲狀腺藥物
6.    Penicillamine
7.    口服避孕藥

抽血檢查應注意以下徵狀:紅血球下降、白血球下降、ESR上升、白蛋白下降、球蛋白上升、抗DNA抗體陽性、抗血小板抗體陽性、抗核抗體陽性。尿液檢查則應注意尿蛋白及尿沈渣是否含有紅血球、白血球、CAST。而適量的放射線檢查、心電圖也是必須的。

系統性紅斑性狼瘡之臨床表現,在中醫的典籍記載有很多,例如「陽毒發斑」、「虛損」、「鬼臉瘡」。病機為五臟內損,尤其是心脾腎較嚴重。此外,關節疼痛的症狀,屬於中醫「痺証」,急性發作多屬於「熱痺」。病因多為先天稟賦不足,也就是和遺傳因子有關,此外勞累過度、食傷久病造成後天失調也會發生;或者七情內傷、工作壓力太大、或其他生活上的壓力所造成。以上病因都會造成氣血虧虛,經絡阻塞、氣血不通才會發病。

五臟六腑皆可受累,而以腎的關係最大,腎陰不足造成水虧火旺,因為肝腎同源,腎水虧使肝火不受約制,造成一派火氣大的表現,所以會多處產生發炎反應。遇到外界的刺激就容易引發內熱,例如:日光曝曬、藥物的刺激或是病毒、細菌的感染也會引發紅斑性狼瘡。這些統稱外邪,外邪瘀阻在經脈、筋骨、臟腑,造成氣血循環不好,陰陽失調。

因熱毒在體內干擾氣血正常運作,造成正氣的消耗,所以身體容易疲累,這是正氣虛弱所導致的。病機會變成外實內虛、上熱下寒、陰陽失調、綜錯複雜的證型。綜合來說,就是經絡氣血阻塞、血液循環不好、腎水不足、火氣大,同時又會造成導致正氣虛弱、身體容易疲累的氣虛證候。

中藥對於控制紅斑性狼瘡有很多的研究,由於此病須長期服用類固醇控制,如果可以搭配中藥調理體質,從體內氣血調理,把阻塞的經絡打通,調和陰陽、改善外實內虛以及上熱下寒的體質,補充腎水、同時補氣、清熱去肝火,根據每個人的體質給予適當的處方,可以加強西藥的療效,慢慢地降低西藥的依賴性。台灣已有許多中醫師對於紅斑性狼瘡有很多的治療經驗,對於此病累積很多不錯的療效,因此中藥治療也是一個選項,但要提醒民眾,類固醇不可隨意停藥,一定要聽從醫師的指示,以免造成症狀加重。

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facebook.com/note.php?note_id=325776454150845&__adt=2

永和院區 門診時間 網路預約 地址電話 交通方式

網路預約https://bit.ly/世峰中醫診所線上預約1

門診時間:

2025/1/1 (三) 只看早診 9:00-12:30

2025/1/1 (三) 只看早診 9:00-12:30

陳世峰院長簡介

劉俊賢醫師簡介



網路預約https://bit.ly/世峰中醫診所線上預約1

預約專線:02-2923-3838 (就愛瘦-瘦吧瘦吧)
地址: 新北市永和區永和區二段43號

交通方式:

1. 搭捷運: 頂溪捷運站一號出口左轉永和路,到中山路口後過馬路,永豐銀行旁

2. 開車: 中興街10巷有停車場,走路約三~五分鐘

3. 公車站名: 中興街口

FB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dr.sifon

黃連

黃連真的很苦 自己喝過才知道

不過良藥苦口~

治療胃炎 便秘

頗有療效

 

雖然書上寫厚腸胃

但畢竟是苦寒藥

不宜久服

 

現代藥理認為

黃連有殺菌作用

如果把腸子的好菌壞菌都殺光

就不好了

 

此外黃連有瀉心火的作用

對於心火引起的失眠

效果很好喔~

 

臨床上常用的如:半夏瀉心湯

組成為:乾薑、半夏、黃芩、黃連、紅棗、黨參、甘草

適合腸胃寒熱夾雜的複雜證型

對於胃食道逆流、腸胃炎都有幫助

 

注意: 中藥需經由中醫師處方後服用,若有不適,請暫停服用,並諮詢中醫師

鼻過敏能否根治?

1546398_651956044866216_743097964_n

最近常有人問我 鼻過敏需要吃多久的中藥才能斷根?

其實要根治鼻過敏的關鍵不在藥物,藥物把你的鼻過敏治好了,還有幾件事要注意:

1. 環境過敏原的減少

2. 飲食種類的選擇

3. 持續的中藥調理

4. 天氣變化 注意保暖

1. 環境過敏原的減少

如:塵蟎,包括其糞便也會造成過敏。粉塵也是常見的過敏原。因此居家的環境要保持清潔,地板可以天天拖最好,冷氣、除濕機的濾網要保持乾淨;電風扇的護網 和電扇葉片也要常清洗;床單、枕頭套、窗簾也要定時清洗。如果家裡有一台空氣清淨機,對於過敏原的減少會有很大的幫助。

2. 飲食種類的選擇

盡量避免冰冷飲料、冰品的飲食。冰冷的飲料食物經過咽喉會刺激黏膜,容易造成過敏。牛奶、羊奶也容易引起過敏,雖然坊間有很多廣告暗示或明示羊奶可以改善 過敏體質,但是臨床來就診的患者中,很多就有喝羊奶的習慣。多吃魚倒是不錯的選擇,魚肉含有豐富的omega-3亞麻仁油,可以幫助抗過敏,且魚肉沒有羊 奶的腥羶味,小朋友又愛吃,除了抗過敏也可幫助大腦發育。若想補充乳製品,優酪乳會是不錯的選擇。多吃蔬菜水果,補充維他命C的攝取也有幫助,中醫雖然說 柑橘類、奇異果偏涼,但是在中午以前吃並沒有關係,所以不用特別忌諱這類水果,而且如果飲食均衡,蛋白質,魚、肉、蛋類都有吃的話,並不用擔心飲食屬性偏 涼。

3. 持續的中藥調理

鼻過敏有分發作期與緩解期。最嚴重的就是一直處在發作期的狀態,有人會選擇用鼻噴劑,但是若不用時症狀會反彈更嚴重。若是使用類固醇,又擔心類固醇帶來的 副作用,如:月亮臉。而來看中醫吃中藥的,也有怎麼吃都不見改善的。這時候就要去思考環境是否已經整理清潔,飲食是否適當控制了。而有吃藥有好,沒吃藥就 沒有好的,也是要配合環境的清潔與飲食的控制。另一個狀況是吃了中藥好一陣子,然後又復發的,表示體質需要進一步調理。因此建議鼻過敏患者,不論你是吃中 藥還是鼻噴劑,抑或是吃類固醇的,在緩解期要找中醫師幫你調整體質,有些是寒邪未盡,有些是濕熱體質,有些是肺脾氣虛…要根據你的體質進行調理。進行體質 調理建議用中藥材水煎服用效果較明顯,當然科學中藥粉也有一定的療效,沒有時間煮藥的患者也可用科學中藥粉來調理即可。西洋參或粉光參對於鼻過敏的調理也 很有幫助,尤其是肺脾氣虛的人效果更加顯著。

4. 天氣變化 注意保暖

中醫認為「肺主皮毛、肺通鼻竅」,也就是說「皮膚、肺、氣管、鼻子」彼此的關係很大。像最近天氣漸漸轉涼,有些人就會出現流鼻水、流清涕、打噴嚏、咳嗽、 喉嚨癢的症狀,以為是感冒,其實大部分都是鼻過敏的症狀。但咳嗽嚴重或打噴嚏嚴重時,會併發急性鼻咽炎,才是真的感冒了。因此在天氣變化時,要加一件薄外 套,有鼻過敏病史的人,出門要戴口罩,甚至要戴手套,避免吹到風,預防勝於治療,也符合中醫所說「正氣存內、邪不可干」、「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精神。

最後教大家簡單的居家護理。穴道按摩可以在鼻子兩旁(迎香穴)附近,用手指搓揉,促進鼻子血液循環。也可以按壓虎口(合谷穴),按至有酸微痛的感覺才有 效。也可以用熱毛巾熱敷鼻子,或是用一杯熱騰騰有蒸氣冒出的熱水來蒸鼻子,都可以改善鼻子血液循環。還有一招,每天早上泡一杯薑茶,用2片老薑,熱水沖 服,熱熱的喝,微微出汗效果更好。

網路預約

http://59.124.174.66:82/MobileGO.aspx?Code=3831032406

門診時間:

http://blog.drsifon.com/2012/03/23/1010323/

如有引用或轉載,請著註明出處:http://sifon0728.wordpress.com/2012/03/21/nose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