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飲食作息就能改善胃食道逆流

改變飲食作息就能改善胃食道逆流

175

圖/ 林依磊

文/ 陳世峰
胃食道逆流是現代人常見的疾病,常見的症狀有打嗝、噯氣、胃酸多、胃酸逆流、燒心感、胃痛。病理上是因為胃酸分泌過多,胃與食道的交接處有一個括約肌,叫做「賁門」,如果賁門無法緊閉,就會造成胃食道逆流。

胃食道逆流常伴有胃痛、胃發炎的症狀。我們的胃酸組成含有鹽酸(HCl),pH值(酸鹼值)在2左右。正常的生理狀態下,胃黏膜可以保護胃壁不被侵蝕。不過我們的食道不如胃的黏膜,當胃酸逆流就會灼傷食道,產生燒心感。
如果胃裡面有幽門螺旋桿菌,則胃黏膜就容易「破洞」,使胃酸侵蝕胃壁,容易造成胃炎,嚴重者會引起胃潰瘍,甚至胃出血、胃穿孔,也會提高胃癌的發生率。
現代人因生活步調緊湊,情緒緊張、壓力過大、睡眠不足,加上熬夜、喝咖啡,這些因素都會導致胃食道逆流的發生。還有刺激性的食物,烤炸類、辛辣食物、甜食也是胃食道逆流的幫兇,抽菸也是幫兇之一。喝酒則會傷害胃黏膜,容易併發胃潰瘍、胃出血,不可小覷。
中醫認為,情緒壓力造成肝氣鬱結,氣滯橫逆犯胃,常常伴有口乾、口苦、燒心感、胸悶、肋骨不適感,加上飲食不節制,使得脾胃受損,造成中焦氣機受阻,常伴有胃痛、胃不適、打嗝、噯氣、胃脹氣、舌苔厚膩的表現(如圖)。
中藥可用黨參、白朮、茯苓、麥芽、神麴、山楂各3錢,甘草一錢,兩碗水煮成一碗,飯後一小時溫服,可以健胃整腸、消食解膩,改善胃食道逆流;也可以泡玫瑰花茶,讓肝氣疏通,減少胃酸分泌,用玫瑰花、枸杞、黃耆、紅棗、菊花,熱水沖服。
食療則可多吃秋葵、山藥、高麗菜;平時烹飪少用大蒜調味,多用薑調味更好。
◎生活習慣及調整飲食作息也很重要:
●務必戒菸、戒酒、戒咖啡。
●心情保持愉快、睡眠充足、避免熬夜。
●剛吃飽時,不要立刻躺下,可減少胃酸逆流。
●飲食方面避免吃刺激性食品,如烤炸、辣類食物,甜食與番茄也要少吃。
●盡量不要喝太多湯水,以及不要吃粥類,可降低胃內壓力,避免胃酸逆流。
●寒濕體質者(手腳容易冰冷者),冰品也要少吃。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532216

中醫治療胃炎的原理

嘈雜的定義與歷沿革–中醫治療胃炎的原理

嘈雜,是指胃中空虛,似飢非飢,似辣非辣,似痛非痛,胸膈懊憹,莫可名狀的一種疾病。相當於現代醫學所說胃炎的症狀,常和胃痛、胃食道逆流等病同時並見,臨床可因胃熱、胃虛、肝鬱、血虛等原因所致。

考嘈雜證名,始見於元,朱丹溪《丹溪心法》,朱氏立嘈雜一證,認為痰濕、氣鬱、食積、熱邪皆是致病所因,他在《丹溪心法,嘈雜》篇說:「嘈雜,是痰因火動,治痰為先,薑炒黃連,入痰藥。用炒山梔子,黃芩為君,南星、半夏、陳皮為佐,熱多加青黛」。又說:「食鬱有熱,炒梔子、薑炒黃連不可無。肥人嘈雜,二陳湯少加擾芎、蒼朮、白朮、炒山梔子。嘈雜若濕痰氣鬱,不喜食,三補丸加蒼朮、倍香附子」。

明,王肯堂認為:「嘈雜與吞酸一類,皆由肺受火傷,不能平木,木伐相火乘肺,則脾沖和之氣索矣」。

張景岳在他所著的《景岳全書-嘈雜》篇說:「此證有火嘈、有痰嘈、有酸水浸心而嘈。大抵食已即飢,或雖時不飽者,火嘈也,宜兼清火。痰多氣滯,似飢非飢,不喜食者,痰嘈也,宜兼化痰。酸水浸心而嘈者,戚戚膨膨,食少無味,此以脾氣虛寒,水穀不化者,宜溫胃健脾。又有誤用消伐等藥,以致脾胃虧損,血少嘈雜,中虛則煩雜不飢,脾弱則食不運化,此宜專養脾胃。總之,嘈雜一證,總由脾氣不和或受傷脾虛而然,所以治此者,不可不先顧脾氣。」

清,程鐘齡《醫學心悟,嘈雜》對本證的論述亦甚可貴,指出若治失其宜,可變為噎嗝*,並將嘈雜與虛煩做了鑑別。如程氏說:「嘈雜者,躁擾不寧貌,得食暫已,少頃復嘈,其中有夾痰與火者,則口煩唇焦,脈滑數也,二陳湯加山梔黃連之類;有脾虛夾痰者,則氣促食少,脈小弱也,五味異功散主之。嘈雜之證,治失其宜,變為噎嗝*者,眾矣,可不慎乎?」(按:噎嗝為一種很嚴重的胃病,和現在所說胃癌有高度相關。)

華岫云在《臨證指南醫案,嘈》按語中說:其病總在於胃。林珮琴《類證治裁,嘈症》同意嘈證屬胃的觀點,指出「若胃過燥,則嘈雜似飢,得食暫止,治當以涼潤養胃陰,或稍佐微酸;若熱病後胃津未復,亦易虛嘈,治當以甘涼生胃液,或但調其飲食;若胃有痰火,或惡心吞酸,微煩少寐,似飢非飢,治宜清火,稍佐降痰;又有脾胃陽衰,積飲內聚,似酸非酸,似辣非辣,治宜溫通;但由脾虛飲食不化,吐沫噯腐,治宜健運」。「大抵脈洪數者多火,脈滑大者多痰,脈沈弦者多鬱」(《類證治裁.嘈雜》)。林氏對於嘈證的論治,在前人的基礎上又有了發展,值得學習。

病因病機

綜合前賢論述與現代醫學知識,可歸納為以下四種病因病機:

(一)飲食不節制造成痰熱:由於過食辛辣烤炸,常喝酒、重口味、愛吃油膩食物、或難消化的食物,如:糯米類、肉粽、肉圓。導致食物積滯中焦脾胃,中醫認為這就是「有形之痰」。脾主運化水濕,脾胃運化功能降低,水濕積聚,造成「痰、濕」鬱而化熱,痰濕熱所致。這類體質的人,通常體態會較肥胖,但也有少數是很瘦的人。

(二)情志不和造成肝鬱:肝主疏泄,若是工作壓力大,憂慮、多思慮、煩惱多、常生氣,都會造成肝氣無法疏通。尤其生氣過後,整個影響自律神經,中醫認為氣無法疏通,生氣一次要十五天以上,氣才會順,因此脾氣要好,事緩則圓。肝氣不疏,腸胃蠕動會變慢,氣無法順勢下降,有時會造成便秘。有時候阻塞久了,肝氣往橫著走,影響到胃,就會出現胃嘈雜的症狀,就是肝氣犯胃、肝胃不合。

(三)先天或病後脾胃虛弱:由於脾胃先天本來虛弱,或是生病過後胃的功能還沒恢復完全,胃陰受損,胃黏膜分泌不足,也會引發胃嘈雜。或常吃冰、喝冰的飲料,損傷胃陽,導致胃的循環變差,造成脾胃虛弱。胃氣虛,氣不足,則出現胃嘈雜。

(四)臟腑失調或術後失血過多造成血虛:先天五臟臟氣虛弱,或術後失血過多,使胃失濡養,則會導致胃嘈雜發生。此外心主血、脾運化可化生營血,思慮過度,使心血失其所養,脾胃臟氣虛弱無法化生營血,也會營血不足,造成惡性循環,一定要積極用中藥調理。

網路預約

http://59.124.174.66:82/MobileGO.aspx?Code=3831032406

門診時間:

http://blog.drsifon.com/2012/03/23/101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