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的朋友問我五型體質

中醫認為肥胖多與氣虛或痰濕相關

很多疾病都和痰濕有關,加上氣虛的原因,造成基礎代謝率變慢,所以肥胖的人常常會有氣虛和痰濕的問題。現代人因為工作繁忙,沒時間運動,加上飲食精緻,有些人食用餐點的份量過多又不自知,造成脾胃虛弱,有人會有脹氣的感覺,但有些人甚至不自知腸胃脹氣。若脾胃虛弱,就更不能運化痰濕,造成痰濕更嚴重,若有愛吃冰的習慣,也會造成腎陽不足,血瘀氣滯,都會導致痰濕加重。

早期我們中醫對於減重大概只分成兩種體質,一為氣虛體質,二為痰濕體質。最近流行減重分型,有許多減重的朋友都會問我五型體質,這裡大概講解一下:

1.#脾虛濕氣重

因為較少運動,加上飲食失節,雖然只吃三餐,但份量仍然太多。較少運動、較少流汗,若外食口味較重,水分容易在身體滯留。喜歡喝冰飲,也會造成脾胃虛寒,多種原因則造成脾胃濕氣加重。

2.#胃熱型

胃熱則消穀善饑,食慾很好,食量也很大,皮膚常常出油,汗雖然多,但因為熱量攝取過剩,脂肪也容易堆積。喜歡吃炸的、口味重的食物,常常會有伴隨糖尿病或是高血脂。可能也會有青春痘的問題。

3.#肝氣鬱結

壓力大的人有些人有自覺,但有些人則是不自覺。壓力來源有些是工作,有些是考試壓力,有些是人際關係的壓力。有壓力的情況下容易暴飲暴食,因為吃東西是滿足身體最快的方式。但長期下來,五臟六腑就會失去平衡,最常見就是影響肝氣鬱滯,情緒不穩定,或是情緒低落,男生可能會有特別倦怠,不想動。女生也會有倦怠,另外女生會因為肝氣鬱結,也會造成月經不規則的情況出現。

4.#氣虛血虛

這類人天生就比較虛弱,有些是生產後的媽媽,或是久病大病之後,或是年長之人。容易累、記憶力變差,可能白天想睡,晚上卻是不易入睡,臉色蒼白或偏黃,容易心悸或喘。這類人若要運動,不宜作強度太高的運動,心跳維持在110-120的強度即可。

5.#腎氣不足

腎氣不足和內分泌有關,例如甲狀腺功能低下者,可能需要補腎氣,有些是遺傳性的肥胖,把脈也會發現尺脈較弱,有些是長期作息不正常,日夜顛倒,可能有腰痠、頻尿或夜尿的問題,在減重的過程中,若能配合補腎氣的藥物,效果會更好。

中醫講肥胖:主要有兩個原因

pixta_22325337_s

中醫講肥胖主要有兩種原因:一是痰濕,二是氣虛。氣虛者就是常會倦怠、姿勢性頭暈、基礎代謝低下…,中醫理論認為氣能生血,由臟腑氣化生血,或由營氣化血。血也能生氣,故血虛者則氣虛。而痰濕的體質,則是由於肺氣不足,氣滯則易生痰,脾主濕,脾土不運,則濕聚易生痰,腎氣不足,則水泛而為痰,故痰濕體質,與各臟腑氣不足也有關係。

肥胖本身就不是健康的狀態,氣血不足與各臟腑的機能偏差,除了造成慢性病的發展,進一步導致更肥胖。因此減重的朋友,一定要同時「補氣養血」,把體質調理好,打破肥胖的惡性循環。當然,運動也很重要,運動本身可以培養臟腑之氣,氣足則血足,氣行則痰濕不生,運動除了可以消耗熱量,燃燒脂肪外,適當正確地運動,對健康減重絕對有好處。

中醫治療胃炎的原理

嘈雜的定義與歷沿革–中醫治療胃炎的原理

嘈雜,是指胃中空虛,似飢非飢,似辣非辣,似痛非痛,胸膈懊憹,莫可名狀的一種疾病。相當於現代醫學所說胃炎的症狀,常和胃痛、胃食道逆流等病同時並見,臨床可因胃熱、胃虛、肝鬱、血虛等原因所致。

考嘈雜證名,始見於元,朱丹溪《丹溪心法》,朱氏立嘈雜一證,認為痰濕、氣鬱、食積、熱邪皆是致病所因,他在《丹溪心法,嘈雜》篇說:「嘈雜,是痰因火動,治痰為先,薑炒黃連,入痰藥。用炒山梔子,黃芩為君,南星、半夏、陳皮為佐,熱多加青黛」。又說:「食鬱有熱,炒梔子、薑炒黃連不可無。肥人嘈雜,二陳湯少加擾芎、蒼朮、白朮、炒山梔子。嘈雜若濕痰氣鬱,不喜食,三補丸加蒼朮、倍香附子」。

明,王肯堂認為:「嘈雜與吞酸一類,皆由肺受火傷,不能平木,木伐相火乘肺,則脾沖和之氣索矣」。

張景岳在他所著的《景岳全書-嘈雜》篇說:「此證有火嘈、有痰嘈、有酸水浸心而嘈。大抵食已即飢,或雖時不飽者,火嘈也,宜兼清火。痰多氣滯,似飢非飢,不喜食者,痰嘈也,宜兼化痰。酸水浸心而嘈者,戚戚膨膨,食少無味,此以脾氣虛寒,水穀不化者,宜溫胃健脾。又有誤用消伐等藥,以致脾胃虧損,血少嘈雜,中虛則煩雜不飢,脾弱則食不運化,此宜專養脾胃。總之,嘈雜一證,總由脾氣不和或受傷脾虛而然,所以治此者,不可不先顧脾氣。」

清,程鐘齡《醫學心悟,嘈雜》對本證的論述亦甚可貴,指出若治失其宜,可變為噎嗝*,並將嘈雜與虛煩做了鑑別。如程氏說:「嘈雜者,躁擾不寧貌,得食暫已,少頃復嘈,其中有夾痰與火者,則口煩唇焦,脈滑數也,二陳湯加山梔黃連之類;有脾虛夾痰者,則氣促食少,脈小弱也,五味異功散主之。嘈雜之證,治失其宜,變為噎嗝*者,眾矣,可不慎乎?」(按:噎嗝為一種很嚴重的胃病,和現在所說胃癌有高度相關。)

華岫云在《臨證指南醫案,嘈》按語中說:其病總在於胃。林珮琴《類證治裁,嘈症》同意嘈證屬胃的觀點,指出「若胃過燥,則嘈雜似飢,得食暫止,治當以涼潤養胃陰,或稍佐微酸;若熱病後胃津未復,亦易虛嘈,治當以甘涼生胃液,或但調其飲食;若胃有痰火,或惡心吞酸,微煩少寐,似飢非飢,治宜清火,稍佐降痰;又有脾胃陽衰,積飲內聚,似酸非酸,似辣非辣,治宜溫通;但由脾虛飲食不化,吐沫噯腐,治宜健運」。「大抵脈洪數者多火,脈滑大者多痰,脈沈弦者多鬱」(《類證治裁.嘈雜》)。林氏對於嘈證的論治,在前人的基礎上又有了發展,值得學習。

病因病機

綜合前賢論述與現代醫學知識,可歸納為以下四種病因病機:

(一)飲食不節制造成痰熱:由於過食辛辣烤炸,常喝酒、重口味、愛吃油膩食物、或難消化的食物,如:糯米類、肉粽、肉圓。導致食物積滯中焦脾胃,中醫認為這就是「有形之痰」。脾主運化水濕,脾胃運化功能降低,水濕積聚,造成「痰、濕」鬱而化熱,痰濕熱所致。這類體質的人,通常體態會較肥胖,但也有少數是很瘦的人。

(二)情志不和造成肝鬱:肝主疏泄,若是工作壓力大,憂慮、多思慮、煩惱多、常生氣,都會造成肝氣無法疏通。尤其生氣過後,整個影響自律神經,中醫認為氣無法疏通,生氣一次要十五天以上,氣才會順,因此脾氣要好,事緩則圓。肝氣不疏,腸胃蠕動會變慢,氣無法順勢下降,有時會造成便秘。有時候阻塞久了,肝氣往橫著走,影響到胃,就會出現胃嘈雜的症狀,就是肝氣犯胃、肝胃不合。

(三)先天或病後脾胃虛弱:由於脾胃先天本來虛弱,或是生病過後胃的功能還沒恢復完全,胃陰受損,胃黏膜分泌不足,也會引發胃嘈雜。或常吃冰、喝冰的飲料,損傷胃陽,導致胃的循環變差,造成脾胃虛弱。胃氣虛,氣不足,則出現胃嘈雜。

(四)臟腑失調或術後失血過多造成血虛:先天五臟臟氣虛弱,或術後失血過多,使胃失濡養,則會導致胃嘈雜發生。此外心主血、脾運化可化生營血,思慮過度,使心血失其所養,脾胃臟氣虛弱無法化生營血,也會營血不足,造成惡性循環,一定要積極用中藥調理。

網路預約

http://59.124.174.66:82/MobileGO.aspx?Code=3831032406

門診時間:

http://blog.drsifon.com/2012/03/23/101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