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聊–濕疹、蕁麻疹、濕氣、全身氣機

13445437_1323993934280909_691708295912752137_n

有病人會問,濕疹和蕁麻疹有甚麼差別? 從生理病理上來看,都是免疫力失調,中醫則認為,大部分都是濕氣引起的,但是在表現上,濕疹都常有固定的部位,有些會有組織液流出,也有乾性濕疹。蕁麻疹則沒有固定的位置,又稱為「風疹塊」,起疹子時會凸起一塊一塊的。

濕疹和蕁麻疹在中醫看來大部分都是濕氣引起的,但因為體內濕氣的形成必須如何來理解? 首先要了解中醫所說的濕氣是怎麼形成的,這就要由中醫基礎理論談起。《黃帝內經》提到:「飲入於胃,游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因此水飲從體內進入,先進到胃,接著脾氣、肺氣都參與了水的通調與散布,最後到達膀胱。這邊講的是「脾氣」、「肺氣」,並不是lung,也不是spleen,這是一般看到中醫基礎理論最容易誤會的地方。

至於「脾氣」、「肺氣」代表什麼? 中西醫結合的專家早已對中醫和西醫的生理學做一個類比,這些都是理解生理病理的方法與名詞,在此不用贅述。中醫還有一個五行相生相剋的學說,也許有人會認為這是一種自圓其說的理論,但用來理解濕氣的形成還是有一定的幫助。
五行裡,肝屬木,脾胃屬土,木剋土,因此肝木剋脾土的說法在中醫理論中會時常出現 (雖然五行是一個哲學的概念,但用來理解某些中醫生理的事實現象卻很符合),肝主疏泄,也就是一身氣機的疏泄,如果疏泄的功能失常了,就會影響脾胃的功能,在第二段已經說明了脾胃有代謝水飲的功能。

如果肝主疏泄的功能失常了,通常是肝氣鬱滯,造成肝失疏泄,全身的氣機就會塞住,飲入於胃,就無法上輸於脾,上歸於肺,也無法下輸膀胱,水分就無法分布到體表或是無法平均分布而聚集在某區塊。

肝主疏泄是一個大概念,事實上情緒和壓力都會使得氣機堵塞,接著濕氣才會慢慢形成,無法分布或聚集在某區塊。

既然是脾胃代謝濕氣的功能失常了,針灸治療或中藥治療應該就會朝去濕的方向來治療,然而平時的飲時如果沒有注意的話,常常吃炸的、辣的、油膩的,或是愛吃加工食品,或是常喝牛奶、羊奶,就有可能造成脾胃的濕氣又加重了。

另一方面,情緒和壓力會慢慢累積,有時候是三年五年才會造成氣機阻塞,肝失疏泄,進一步剋制脾胃的去濕功能,這時候也會加重身體的濕氣。這種情緒和壓力的排除通常不太容易,首先要找出壓力的來源,察覺自己的情緒,和它和平共存,因為外在的壓力不一定可以解除,但自己的情緒卻可以察覺。運動也是處理情緒的一個好方法,運動不一定要滿頭大汗,每天抽出20分鐘,去操場或是公園 (怕太陽曬的話就早一點起床),邊走邊跑也可以,因為只要全身有在動,氣機就可以流通。

請您盡量擠出一點點時間來運動,如果真真正正完完全全無法擠出時間運動的人,可以利用沖澡的時間 (水溫適宜即可,尤其水溫不宜太高),好好的放鬆一下,安靜的深呼吸,就算每天只有五分鐘,這樣的深呼吸也會促進全身的氣機流通。

良好的生活習慣和飲食習慣可以讓濕疹和蕁麻疹慢慢改善,不再復發,而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和全身的氣機流通以至於身體的健康都有很大的關係,健康的概念不再只是身體的健康,也應該要擴展到心理的健康,找到人生的目標,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因為中醫追求的是全人的醫學,只有身心的健康才能維持更好的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