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看中醫

◎ 陳世峰 醫師 
咳嗽常見的病因為急性呼吸道感染,多半為上呼吸道感染,只有極少數的人病人胸部X光可見肺炎。慢性咳嗽病人中,若有吸煙者,以慢性支氣管炎最常見。而不吸煙者以慢性鼻炎鼻竇炎引起之後鼻滴痰也會誘發咳嗽,也就是俗稱的鼻涕倒流。此外支氣管哮喘,胃食道逆流,也是常見的病因。 
其他病因如:肺癌、異物吸入、吸入性症候群(中風病人、老年人、及食道疾患較常見)、肺纖維化、耳鼻喉科疾病(鼻瘜肉、外耳道疾患、懸壅垂太長)、心因性咳嗽、藥物引起的咳嗽(例如:某些降血壓藥物—ACE inhibitor, b-blocker)、心衰竭等。 
中醫認為咳嗽的病因有外感、內傷兩大類。外感咳嗽為六淫外邪侵襲肺系;內傷咳嗽為臟腑功能失調,內邪干肺。不論邪從外入,或自內而發,均可引起肺失宣降,肺氣上逆作咳。 
外感六淫外邪侵襲肺系,多因肺的衛外功能減退或失調,以致在天氣冷熱失常,氣候突然變化的情況下,六淫外邪或從口鼻進入,或從皮毛感受得之。《河間六書˙咳嗽論》論:「寒、暑、燥、濕、風、火六氣,皆令人咳嗽。」即是此意。由於四時的主氣不同,因而人體感受的致病外邪亦有區別。春季以風邪為主、夏季以暑邪為主、長夏以濕邪為主、秋季以燥邪為主、冬季以寒邪為主,而邪氣壅肺亦可化熱化火。 
風為六淫之首,其他外邪多隨風邪侵襲人體,所以外感咳嗽常以風為先導,挾有寒、熱、燥等邪。明代著名的中醫大師張景岳曾倡「六氣皆令人咳,風寒為主」之說,認為以風邪挾寒者居多。 
內傷總由臟腑功能失調,內邪干肺所致。可分其他臟腑病變涉及於肺與肺臟自病兩種。他臟及肺的咳嗽,可因情志刺激,肝氣失調,失於疏泄,氣鬱化火,氣火循經上逆犯肺所致;或由飲食不當,嗜煙好酒,熏灼肺胃;或過食油膩辛辣,導致脾失健運,水濕不化,凝聚成痰,痰濁內生,上干於肺致咳。因肺臟自病者常由肺系多種疾病遷延不愈,肺臟虛弱,氣陰耗損,肺的主氣功能失常,肅降無權,而致氣逆而咳。 
外感咳嗽屬於邪實,為外邪犯肺,肺氣壅遏不暢所致,若不能及時治療,祛邪外達,可進一步發生演變轉化,表現風寒化熱,風熱化燥或肺熱蒸液成痰。 
內傷咳嗽多屬邪實與正虛並見。病理主因為「痰」與「火」。但痰有寒熱之別,火有虛實之分;痰可鬱而化火(熱),火可煉液灼津為痰。他臟及肺者,多因邪實導致正虛,如:肝火犯肺每見氣火耗傷肺津,煉液為痰;痰濕犯肺者,多因脾失健運,水穀不能化為精微上輸以養肺,反而聚為痰濁,上聚於肺,肺氣壅塞,上逆為咳;若久延失治,導致脾肺兩虛,氣不化津,則痰濁更易滋生,此即「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的道理。甚則病延及腎,腎氣為先天之本,若病及腎,造成腎不納氣,以致於由咳至喘。 
此外痰濕蘊肺,遇到外感誘發,轉從化熱,則可表現為痰熱咳嗽。而肺臟自病的咳嗽,多為因虛致實,如肺陰不足每致陰虛火炎,灼津為痰,肺失濡潤,氣逆作咳;或肺氣虧虛,肅降無權,氣不化津,津聚成痰,氣逆於上,引起咳嗽。 
外感咳嗽與內傷咳嗽還可相互影響為病,久延則邪實可轉為正虛。外感咳嗽如遷延失治,邪傷肺氣,更易反覆感邪,而致咳嗽屢作,肺氣益傷,逐漸轉為內傷咳嗽;肺臟有病,衛外不強,易受外邪引發或加重,特別在氣候轉寒時尤為明顯,久則從實轉虛,肺臟更為虛弱,氣陰兩傷。由此可知,咳嗽雖然外感、內傷之分,但有時又可互為因果。如有咳嗽症狀,理應及早治療,以免症狀加重,使病情更為複雜。




在就診時,病人可主動告知相關病史: 
是否抽煙? 
居家環境、工作環境、職業。
咳嗽的時間(清晨、白天、夜晚)、在哪些情況下咳的特別厲害?咳嗽的症狀有多久了(幾天、幾個月、幾年)? 
有無痰液?痰的性質(黏稠、水稀、泡沫樣)?痰的顏色(黃、白、綠、挾有血絲)? 
過往之胸腔疾病(肺結核病史或其他)?有無接受其他治療? 
正在服用其他藥物? 
 
咳嗽是一個以症狀為名的病症,不同的疾病應針對病因治療,只是一味止咳,只能治標無法根治咳嗽,有時甚至使得病邪無法排出體外。 
診斷咳嗽必須先分清屬於外感咳嗽或是內傷咳嗽,外感咳嗽由感受六淫之邪引起,兼有相應的症狀,起病急,病程短。內傷咳嗽則有較長的咳嗽病史,多兼臟腑虧損的症狀,起病緩、病程長。外感或內傷咳嗽各種常見證候的臨床特點如下: 
外感咳嗽 
風邪傷肺:咳嗽鼻塞聲重,口乾咽癢,常常說話說到一半就會咳嗽。
寒邪傷肺:咳嗽時胸部緊縮感,聲音嘶啞,惡寒怕冷,天冷時咳嗽加重。
濕邪傷肺:咳嗽有痰,身體沈重,頭昏且重,伴有骨節酸痛。
燥邪傷肺:乾咳無痰,或痰少不易咳出,喉間作癢,口乾鼻燥。
火邪傷肺:咳嗽有痰,痰黏難出,或痰中有血,咽喉乾或痛,伴有發燒症狀。
內傷咳嗽 
痰濁犯肺:咳嗽痰多,痰咳出後咳嗽即止。
肝火犯肺:咳嗽連聲不已,胸部及側胸部疼痛,情緒變化時咳嗽症狀加重。
陰虛咳嗽:咳嗽日久,痰少而黏,口乾舌燥,心煩,手心熱甚。
氣虛咳嗽:咳嗽日久,呼吸不暢,語聲低微,稍動即喘,無力感,易累,自汗。 
不論中醫或西醫治療,都必須針對病因治療,而西醫針對咳嗽的症狀,常給予鎮咳藥物和化痰藥物,鎮咳藥物用在無其他特殊治療或特殊治療效果緩慢時,為能使症狀緩解時使用為輔助治療,其藥理作用為周邊咳嗽受體作用藥物,如:各種糖漿;以及咳嗽中樞作用藥物,如:Narcotics類以及Non-narcotics類,Non-narcotics類例如dextromethorphan (Medicon)。化痰藥物則可以使痰液較稀,容易咳出。
中醫的辨證論治,如前所述,最重要的是要辨明外感、內傷,及其見證的屬虛屬實。外感是由外邪侵襲引起的,多是實證;內傷咳嗽,是臟腑功能失調引起的,多是虛證或虛中挾實。在治療方面,外感咳嗽當以宣肺散邪為主,邪祛則正安;內傷咳嗽則根據虛實夾雜和病情緩急,確定標本先後,根據虛實調理治療。


內傷咳嗽與外感咳嗽其辨證要點如下:
分清外感、內傷:一般而言,外感咳嗽多是新病,常在受涼之後,突然發生,伴有鼻塞流涕、噴嚏、咽癢、頭脹痛、全身痠楚、惡風惡寒、發熱等症狀。內傷咳嗽多是舊病,起病緩慢,往往有較長的咳嗽病史,有其他臟腑病症,如:疲乏無力感、胸悶胸痛、食慾不佳、便秘或時常腹瀉,根據這些兼症可以幫助內傷咳嗽的診斷。臨床上,還必須根據不同咳嗽的病因病機,落實到具體的臟腑和陰陽氣血上,為治療提供依據。但是,內傷咳嗽患者,由於肺虛,容易感受外邪,特別是在天氣變冷的時候,往往受到外邪侵襲,而使咳嗽加重,這時咳嗽是由外感、內傷兩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辨咳嗽的聲音及發作時間:咳聲高揚者屬實,咳聲低弱者屬虛;咳嗽常發生於白晝、鼻塞聲重者多為外感咳嗽。晨起咳嗽陣發加劇,咳嗽聲連續重濁,多為痰濁咳嗽。夜臥咳嗽較劇,持續難以停止,呼吸短促,疲累乏力者,多為氣虛或陽虛咳嗽。
辨痰的顏色、性質及數量:痰少或乾咳無痰者,多屬燥熱、陰虛。痰多者多屬痰濕、痰熱、虛寒。痰白而稀薄者屬風、屬寒;痰白而稠厚者屬濕;痰黃而黏稠者屬熱。痰中帶血多屬熱傷肺絡或陰虛肺燥。
外感咳嗽,既以外邪為主因,治療上當以祛邪為主,病位既在於肺,則應當宣暢肺氣,所以治療的大原則為「宣肺祛邪」。但由於肺為臟腑的華蓋,位居於橫膈之上,故藥性宜清揚,所謂「治療上焦的疾病,所用的藥物特性要像羽毛一樣輕盈」。再就本病的特徵,除重視化痰之外,也要注意順氣,才能使痰清氣順,氣不上逆,咳嗽就易於治療。需要注意的是外感咳嗽,切忌一味的斂肺止咳,或病起之初,就用補藥或收澀藥,反而使得肺氣不暢,外邪內鬱,痰濁不易排除,咳嗽症狀更加嚴重。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宣肺不可太過,以免損傷正氣。
內傷咳嗽,病程一般較長,有先病在肺而影響他臟的,也有他臟先傷而病及於肺的。其中肺、脾、腎三臟的關係尤其密切。正虛邪實者,當祛邪止咳,兼以扶正;正虛為主的,則當根據虛之所在而著重補正。
外感咳嗽與內傷咳嗽的轉歸,從疾病性質上來說,主要是由實轉虛的變化。從臟腑病轉歸來說,主要是肺、脾、腎的轉移。外感咳嗽多屬突然發生,屬實,其病在肺,但若沒有及時治療,則可以由外感轉為內傷而累及他臟。一般來說,病在肺病情較輕,病在脾病情較重,病在腎病情尤其嚴重。明代醫家張景岳也認為:「五臟皆有精氣而又惟腎為元精之本,肺為元氣之主,故五臟之氣分受傷,則病必自上而下,由肺由脾而極於腎;五臟之精分受傷,則病必自下而上,由腎由脾以及於肺,肺腎俱病則他臟不免矣。」
由此可見,由肺及脾至腎的過程,即是病程由輕轉重的過程。故病在肺脾時,還容易治療,及至於腎則治療棘手,預後較差。
除了注意肺脾腎的關係外,肝火犯肺也是咳嗽常見的證型,由於現代人生活壓力大,神經緊張,導致失眠、情緒暴躁,以及飲食習慣改變,烤炸辣的食物吃太多,都會導致肝火旺盛的體質。一旦有咳嗽症狀出現,常常會伴隨慢性支氣管炎、或是一些神經官能症。因此不能忽視肝火犯肺的影響,這是古代醫書較少提及,而現代中醫必須思考的部分。
此外,還必須注意肺與心的關係,肺主氣,心主血,氣血相關,肺臟病變,日久必及於心,內傷咳嗽若反覆發作,日久不愈,常導致肺、腎、心、脾虧虛,而出現氣滯、痰凝、血瘀、水停,而演變為肺脹,或是慢性肺病。
避免咳嗽的發生,平時應注意環境衛生,避免有害煙塵和廢氣的的危害,保持運動的習慣,視個人體力選擇適當的運動,例如:每天散步三十分鐘或每週慢跑二次,每次三十分鐘,可以鍛鍊身體,改善體質,增強抵抗力。此外吸煙對呼吸道是一種刺激,應當戒除。
咳嗽患者,應忌食辛辣,烤炸類食物以及一切冰品,注意氣候變化,預防感冒,盡量避免出入公共場所,因為感冒是引起咳嗽發生、復發和加重的重要原因,應極力預防。就肝火與痰濕而言,常常與情緒和飲食有關,因此保持心情愉快,飲食清淡也有助於平時保養和病情的改善。
若久咳不愈,可以藉助西醫相關儀器,如:X光檢查、肺功能檢查、支氣管鏡檢、以及胃食道系統檢查,或是抽血做常規實驗室檢查,以釐清現代醫學之病因。一般而言,咳嗽可以接受中醫治療,而內傷咳嗽患者,尤其是久嗽,應積極針對病因進行治療及護理照顧。
中西醫合作治療病患已是醫療的趨勢,為維護國人健康,落實社區健康管理,實踐個人養生保健,全省許多大醫院已經推行中西醫聯合門診,或是中醫師會診住院患者,這是由於中醫現代化已經廣為國人肯定的結果。因此尋求中醫治療咳嗽,不但可以治病求本,更可以針對個人體質,辨證論治,以提高治療的效果。

千呼萬喚屎出來,猶抱手機蹲裡面~吃對中藥調體質,便秘不再困擾您。

千呼萬喚屎出來,猶抱手機蹲裡面~吃對中藥調體質,便秘不再困擾您。
 
便秘是一種症狀而非一種疾病,它可能是功能性的(如激躁性腸症候群),也可能是因器質性病變而引起的(如大腸癌造成阻塞)。每個人正常的排便次數並無定論,一般人排便次數由一天三次至一週三次都是屬於正常範圍,而且每個人的排便情形,會受所吃食物、環境壓力、旅行甚至懷孕等因素影響而有些許變化,因此不一定會天天一樣。醫學上,便秘是指一週排便的次數少於三次或排便次數中有四分之一以上是需要特別用力才能完成。因此當一個人的排便次數減少,大便變硬或有排便困難,覺得有排不乾淨的現象都可視之為便秘。
 
為什麼會發生便秘?
 
人體排便過程主要是與大腸的運動功能及糞便的組成形態有關。臨床上較常見的情形是大腸本身的結構並無異常,但由於大腸的蠕動功能不足以致於造成便秘,抑或是水分、蔬果攝取不夠而造成糞便堅硬如石,不易排出。而以下所列皆是可能造成便秘的原因:
 
1. 纖維質(如蔬菜、水果)攝取不足
2. 水分攝取不足
3. 吃太多的加工食品,油類肉類食品
4. 延誤了上廁所的時機
5. 心理壓力
6. 長期臥床
7. 缺乏運動
8. 因為肛裂、痔瘡或腫瘤造成的疼痛而不敢排便
9. 藥物的副作用
10. 先天腸道構造異常(例如肛門閉鎖、結腸狹窄等)
11. 後天腸道壓迫症狀(例如大腸直腸癌,腹腔內腫瘤壓迫等)
12. 內分泌疾病或新陳代謝不平衡(例如糖尿病、甲狀腺機能低下等)
13. 感覺或運動神經的不正常亦可導致排便之失常而造成便秘(先天性巨結
腸症、脊髓發育不良等)
 
便秘的種類:
 
由上述可能造成便秘的原因當中,大致上可以將便秘歸類為四大類:
 
1. 功能性便秘:大多數的慢性便秘屬於此項。
2. 器質性便秘:大腸具有構造上的異常或病變而引起的便秘,如巨結腸症或大腸癌等。
3. 藥物性便秘:因服用某些藥物而引起的便秘,例如鈣片、鐵劑、鴉片類製劑等。
4. 次發性便秘:因某些疾病而引起便秘的症狀,例如甲狀腺機能低下症、脊髓傷害、憂鬱症等。
 
便秘常見的臨床症狀:
 
1. 腹痛、腹脹、噁心嘔吐:通常排便後,此現象可以稍微緩解。
2. 食慾不佳、體重遲滯不增:當便秘現象獲得改善時,食慾及體重會慢慢增加。
3. 肛裂的發生:常是大便過硬所造成,往往會造成肛門口附近的裂傷流血,同時也會因為排便疼痛而更加不敢解便。
4. 情緒上較容易焦慮。
 
便秘的治療:
 
1. 改變飲食習慣,多攝取水分、水果、蔬菜等高纖維食物。
2. 調節日常生活起居,降低括約肌緊張度,進而改善功能性便秘。
3. 多運動,因運動可以刺激腸胃蠕動,改善便秘。
4. 治療引起便秘之根本疾病。
5. 必要時,醫師會適度給予緩瀉劑以減輕症狀。
 
如何預防便秘:
 
1. 平時應養成多喝水,多吃蔬菜水果的好習慣來幫助腸胃蠕動以利排便。
2. 避開精製食品或加工食品。
3. 應養成每天按時解便的習慣,就算沒有便意也要上廁所。
4. 想上廁所時勿拖延或忍住,應馬上去廁所排便。
5. 排便時可將身體向前傾,如此可以增加腹壓以促進排便。
6. 適當的運動可以刺激腸胃蠕動,並抒解壓力。
7. 規律的飲食生活習慣,避免腸胃過重的負擔。
8. 熱水坐浴以促進肛門周圍血液循環。
9. 放鬆心情。
10. 避免濫用瀉劑,以減少惡性循環。
 
以上參考資料:http://www.tpec.edu.tw/onweb.jsp?webno=3333331613
 
便秘的中醫辨證:
 
    胃腸實熱便秘:其主要臨床表現為大便乾結,數日不通,腹中脹滿,疼痛拒按,尿赤,時欲飲冷,口舌生瘡,口臭,語聲重濁,呼吸氣粗,舌乾,苔黃厚,脈沉實或滑實。
 
    肝脾氣滯便秘:相當於”氣秘”。常表現有大便多日不通、想上卻上不出來,欲便不得、精神抑鬱,噫氣頻作,胸脘痞悶,脅肋脹,女性常兼有經期乳脹,舌苔白膩、脈沉或弦。
 
    脾肺氣虛便秘:屬”虛秘”範疇。大便燥結或軟,但數日不通,有時雖有便意,但解下困難,用力則汗出氣短,甚則喘促,便後虛疲至極,倦怠懶言,語聲低怯,腹不脹痛,或有肛門脫垂,形寒面白,舌淡嫩,苔薄白,脈虛弱。
 
    脾腎陽虛便秘:相當於”冷秘”,大便秘結,兼見面色青黑,肢冷身涼,喜熱畏寒,口中和,小便清長,夜間多尿,尿後餘瀝,舌質淡白,苔白潤,六脈沉遲,或反微澀。
 
    血虛陰虧便秘:可見於疾病恢復期,食慾差,大便秘結難下,或產後,或高年血虛之人,大便長期乾燥秘結,排便非常困難,往往六七日一次,形體消瘦,面色不澤,心慌頭暈,唇甲淡白,舌質淡或舌紅少津,脈細或細數無力。
 
常用的穴道:天樞、大橫、足三里。


千呼萬喚屎出來,猶抱手機蹲裡面~吃對中藥調體質,便秘不再困擾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