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熱下寒的體質

「醫生,我火氣很大,有口臭,常常嘴破,而且最近一直長痘痘。但是,我又容易手腳冰冷,冬天棉被蓋了一個小時,腳還是很冰,是不是冷底啊?而且,每次生理期來量也不多,又會痛經,是不是冰吃太多了?」

以上是診間常聽到的一些主訴,中醫雖然把人的體質分成熱性體質和寒性體質兩大類,但卻不是截然分別,也不是一分為二,他是一個連續性的變化,例如:「熱多寒少」或是「寒多熱少」的人居多,絕對熱體質與絕對寒體質的人其實很少,因為絕對熱或絕對寒已經是體質偏差太多,都是有大病的人才會有的過渡體質,甚至有可能是末期體質,例如:很多加護病房的病人,常常手腳冰冷,又消化不良,伴有水腫,大部分都是「寒多熱少」接近「絕對寒」的體質。

然而體質不是只有寒熱,還有瘀滯體質,痰濕體質。瘀滯體質就是有血瘀和氣滯的體質,常常會有肌肉酸痛、關節疼痛,表現在腸胃道就是會有便秘的傾向,血瘀的婦女常常生理期來時血塊較多,較容易有子宮內膜異位症的風險,有研究指出,患有子宮內膜異位症的婦女,有六七成屬於血瘀體質,而兼有氣滯體質的也佔了大多數。

 

痰濕體質可分兩個部分,一個是濕,就是體內水分滯留太多,外型看起來比較臃腫,但不是絕對,濕氣的症狀也是表現在肌肉酸痛、關節疼痛,但是他在腸胃道的表現卻不是便秘,而且大便軟黏,排便不暢,裏急後重,也就是想上廁所卻怎麼用力也大不出來的感覺。濕氣重的人常常會覺得肚子脹脹的,消化不好,症狀和氣滯很像,但是氣滯是腸胃蠕動不佳,濕氣重的是因為水氣積聚的關係,因為水氣積聚導致腸胃蠕動不佳,所以治療腸胃濕氣要加一些行氣藥效果更好。

濕氣在身體久了,就會變成痰,「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因為脾胃可以運化水濕,若脾胃功能差,水濕就會積聚成痰,跑到肺貯存。這是一個概念,現代醫學認為痰是黏膜分泌造成的,但黏膜分泌痰的原料從何而來?當然是脾胃消化之後的物質,經過微血管運送到黏膜細胞,然後再分泌出來的。用這樣的方式來理解「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就比較容易,當然脾胃吸收了多餘的水分,照理說應該是從小便排出,但如果有某些原因刺激黏膜分泌太多就會造成痰的生成很多。

上一段說的是有形的痰,中醫對於「痰」的定義很多,有一些是無形的痰,例如:「痰迷心竅」就是一種因為無形的痰造成的昏迷狀態。如果痰累積在關節,也會造成關節酸痛,關節變形。痰累積在頸部,造成頸部腫大,就是現代醫學所說的甲狀腺腫。痰累積皮膚也有可能造成脂肪瘤,痰累積在頭部也會造成暈眩,頭痛,累積在胸口會造成胸悶、心悸……等。這些症狀都是無形的痰在作怪。

以上大略介紹一下中醫的體質與簡單的辨別方式,但是這些體質都是混雜的,也就是說某一個人的體質不是絕對的哪一種,只能說偏向於某一種體質。

再回到寒熱體質的說明,照第一段所敘述的症狀到底是哪一種體質?這是一種很特殊的體質,他不是熱多或是寒多的問題,他是寒熱並存,中醫很多這種寒熱並存的體質,中醫叫做寒熱錯雜。而這一個例子說的是上熱下寒的一個體質,是依照部位不同表現出上面熱下面寒的體質。其實這個上熱來自於心火或是肝火,下寒是來自於腎陽不足造成的,這是一個原因。但是上熱下寒有時候是因為中焦運轉失常的原因所致,因為人一身之氣是有一個東升西降的的循環,肝氣主升,肺氣主降,肝氣由左邊升起,肺氣由右邊降下,像一個大圈圈在外面,這中間還有一個小圈圈,就是「脾主升,胃主降」。如果熱在上,寒在下,照理應該是可以經過氣的循環,得到一個平衡,但他仍然是上熱下寒就表示氣的循環出了問題,而大部分是中焦脾胃出了問題。


http://dl.dropbox.com/u/15328200/QiCycle.jpg

因此,治療上最基本的是去心火或是去肝火,同時補腎陽,但是補腎陽常常會造成心火以及肝火更旺,這時又要用到陰中求陽的概念,但不能用左歸丸,左歸丸還是太燥。一開始可以用六味地黃丸,用滋腎陰的方式讓身體腎陰充足,一方面可以約制心火以及肝火,一方面可以助生腎陽,但是要考慮脾胃中焦是否健全,由圖中可以看出,如果脾胃沒有調好,首先是藥無法吸收,其次是寒熱仍然無法平衡,最基本的就是柴胡系列的方,有時候可以加一些陳皮、枳殼、木香,可以幫助氣的疏通。

所以如果只是遇熱治熱,遇寒治寒,上面熱就清熱,下面寒就補虛,基本病機沒有思考,也許熱清了,身體就虛了,不然就是寒除了,火氣卻變的更大。甚至寒也沒治好,熱也沒清,反而把中焦脾胃損傷了,上熱下寒的失衡反而變得更嚴重了。當然有些是簡單的寒熱錯雜,可以清熱與補虛並用,但是這裡說的上熱下寒,就是一個特殊的證型,整個身體的氣機,心肝腎的陰陽,脾胃的升降都要整個來瞭解,來思考。

網路預約

http://59.124.174.66:82/MobileGO.aspx?Code=3831032406

門診時間:

http://blog.drsifon.com/2012/03/23/1010323/

減重其實不難

體重調節極其精確,也就是每個人的體質造成不一樣的體型和體重。據研究報告,肥胖症是由于設定點(setpoint)的提高引起的,體重會在設定點附近起起伏伏。這種肥胖症的決定因素大多數來自於遺傳的,或者說是先天的,或中醫所說的體質。

近年來的研究發現某些基因會造成肥胖症,它們如何影響體重的調節?研究指出肥胖基因突變可引起小鼠的嚴重肥胖,肥胖基因能識別由基因編碼的蛋白質瘦蛋白(Leptin),它產生於脂肪組織細胞中,起控制體脂的作用。瘦蛋白的存在支持了體重被調節的假設,因為它在脂肪組織和大腦控制能量代謝區域之間起信號作用,從而影響了體重。

現行關於減肥的藥物治療方式大多採取「控制食慾、減少吸收、增加排泄量」,但這都不是最健康的方式,一般來說還是要回歸到肥胖的根本原因,吃太多而消耗太少。因此飲食習慣的改變和適當的運動是比較健康的減肥方式。

飲食可盡量挑選低脂的食物,如:「脫脂牛奶/無糖豆漿+仙草凍」或是「蒟蒻」。高纖低脂沙拉(不要加美奶滋)也是很好的選擇,如「芹菜拌和風醬」,好吃又沒有負擔。此外,以蘋果代餐也是一個選擇,但也別忘了飲食均衡,通常一天之中可以選擇「晚餐吃一顆蘋果代替正餐」,其餘兩餐維持正常份量即可。

運動可以「躺著對著天空踩腳踏車」鍛鍊大腿肌,或是「舉小啞鈴」加上「坐著以雙手撐椅子的方式將身體微微撐起」的運動可以鍛鍊上臂,對於局部的塑身有一定的幫助。有氧運動也很重要,除非上班太累,否則一週安排2-3次運動,每次30分鐘,感覺到有一點喘剛剛好,太喘反而變成無氧運動容易造成肌肉酸痛。
如果因上班太累,不一定要做太激烈的運動,以免為了減重導致氣虛反而容易生病。

中醫認為肥胖和氣虛體質與痰濕體質有關。氣虛的人容易導致水分代謝失常,讓水分滯留在體內,然而使用利尿劑僅有治標而已,且容易在利尿的過程讓氣更虛,變成惡性循環。而痰濕體質就是體脂肪較多的體質,必須要辨別屬寒屬熱,屬寒的可以用溫熱藥,提高基礎代謝率,屬熱者通常食慾旺盛,無法自制,則以清胃熱為主。

平時也可以泡一些簡單的中藥茶包可幫助調整體質,如便秘肥胖者,可以枳殼、厚朴、陳皮、荷葉、山楂沖泡;水腫肥胖者,可以茯苓、澤瀉、黃耆、苡仁沖泡。中藥也是藥,每個人的體質略有差異,因此,找合格中醫師給予適當的建議,不但能保健康,也能更有效率的調整體質。